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喻晓玲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相关常识,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分析文本内容,提炼概括信息,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含义,品味新闻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和作用。

4、分析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体会文中暗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2年前,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厉炮敲开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大门,逼迫我们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我们美丽的香港。从此,华夏儿女日日夜夜期盼着这颗东方明珠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156年后,也就是就是19977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两篇新闻就是报道了中国人民洗雪百年耻辱,香港重回祖国怀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播放视频)

(二)梳理结构

师:迅速浏览《别了,不列颠尼亚》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则新闻,找一找新闻一般由哪些部分构成?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电头)             1                           1-5

主体(背景)                               2-9                                                           6-25

结语                                                 10                          26-29

(三)比较阅读

师:仔细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则新闻,比较两则题材相同的新闻,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篇目

比较方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措辞与表达

新闻标题

倒装、借代、暗藏情感

 

浓缩报道事件,客观简洁、鲜明醒目

 

新闻主体

四组特写镜头,记录几个重要时刻

 

中英交接仪式全过程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多处细节描写相结合

 

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少量议论和较为单一的侧面描写

 

表现手法

对比、虚实结合

 


词、句

庄重、凝练、含蓄的词、句

 

形容词

 

情感特点

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理性克制的表达,情感更加严肃庄重

 

(四)总结

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三、教学反思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脚手架”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学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领路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困惑,为他们搭建更进一步学习的脚手架

1.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现有能力。高二学生对新闻这一体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新闻是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这几部分组成,所以在了解新闻构成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我要求他们梳理两篇新闻的的结构,事实证明,他们在运用时,也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2.运用多种方法,搭建支架。认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片特写新闻在写法上的与众不同,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往往是不能够准确掌握其写作特点的。所以,我采用了一下方法。第一,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带学生回到当时的情境中,设身处地产生感性认知;第二,寻找合适的比较素材,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我发现课文和一般新闻写法的不同;第三,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比较阅读的比较点,明确比较思路;第四,善于发现优秀学生的思考,用同伴的力量鼓励一部分学生勤思考、勤发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