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房源晟每周一课(2022-2023第一学期第5周)
发布时间:2022-09-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内容分析: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迁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国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单元的高考题史料选取往往侧重于政府政策的调整、世人态度的变迁、国与国的合作和斗争等。必备知识侧重于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的曲折艰难。关键能力重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比较、逻辑、阶级、数据等方法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核心素养则以通过提供特定时空框架下的文字表格史料,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为主。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具体史实,客观认识其结果,分析和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再受挫的根源,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阅读能力。必备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但对知识的未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认知,历史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研读材料,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涵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生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范导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PPT呈示:学生绘制的本课复习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简要点评该图呈现的思维情况。

PPT呈示:考情分析《多维细目表》

教师活动:归纳近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特点。本课知识点内容较为敏感,高考多在选择题中考查,侧重于经济改革。

命题趋向:结合战后苏联改革的具体史实,客观认识其结果,分析和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再受挫的根源,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

PPT呈示:地图+时间轴。

教师活动:简要梳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过程和地理分布特点。提醒学生从时空背景下学习社会主义发展。

 

新课讲授

学习任务一:了解战后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怨声载道的老路:赫鲁晓夫改革

PPT呈示:必备知识表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侧重于农业改革。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强调其进步性,改革的必要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

PPT呈示:高考真题

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驱动问题:请完成本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选择C项。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B项赫鲁晓夫时期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未体现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削弱。只是将企业交给地方管理。;1958年赫鲁晓夫砍掉了农村个人副业,认为它影响了公有农业经济发展。这种错误思想,“是赫鲁晓夫对农民,也是对全体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

教师活动:材料的主旨是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中在工业方面的措施,适度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

PPT呈示:  

材料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阿克秀金编,李树柏等译:《赫鲁晓夫——同时代人的回忆》,

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驱动问题:如何材料理解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跨进新时代指的是什么?深陷泥潭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启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先河,但由于改革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因而最终失败。

(二)修修补补的老路:勃列日涅夫改革

PPT呈示:必备知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侧重于工业改革。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强调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柯西金改革,第二阶段因受布拉格之春的影响,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改革陷入停滞状态。

PPT呈示:高考真题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驱动问题:学生完成试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本题选A。本题数据反映出计划额与实际生产间的差距,如果能将实际额除以计划额,即可得出完成度的情况,便知工业完成计划的程度较高,而农业偏低,说明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得不到有效发展。说明问题较多,积重难返。

本题涉及的经济指标并非经济政策,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即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故C项错误。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生活物资紧张,社会生活需求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

PPT呈示:

材料  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提高国家计划工作的科学水平;二、扩大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取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多规定;三、完善经济核算,用价格、利润、奖金、信贷等手段,加强对生产的经济刺激。

——叶书宗:《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

PPT呈示:

下表为1966—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简表

 

驱动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经济增长率在1966—1970年增长及以后下降的原因。

学生活动:执政前期,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体制僵化,加之与美国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三)改旗易帜的邪路: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前期经济改革失败,后期转向政治改革断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命运。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强调其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PPT呈示:

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部分)

驱动问题:请大家思考,解体和分裂有何不同?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分裂是指分裂国家多为同一民族,如朝鲜、德国。解体是指各加盟国家(地区)并非同一民族,如苏联、南斯拉夫等。

PPT呈示:

材料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21111日)

驱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分析“苏联共产党脱离人民”的表现。

学生活动:“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教训

1、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学习任务二:了解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二、覆舟之戒: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1、建设: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起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遭到苏联扼杀。

3)其他国家:改革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后陷入经济困境,政局动荡。

3、剧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迷失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PPT呈示示意图:

 

PPT呈示:

材料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22726日至27日)

驱动问题: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史实,分析我国如何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生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政治上制定了宪法,经济上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两弹一星”等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习任务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生生不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1)原因: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2)目标:坚定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成就: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PPT呈示: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访贫。

文字: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教师活动: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不识字也不了解外界的苗族大妈石爬专把习近平迎入家中,客气地问习近平:怎么称呼您?习近平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对比苏联改革中的官僚利益集团,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的“人民观”,中国的红色血脉才能代代相传。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铸就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丰碑,不断彰显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不竭的生命力。

【课堂小结】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尝试,但终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而失败,引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强盛。

驱动问题:通过本课学习,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后习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产品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破坏了环境;大量农业机器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浪费。

 

板书设计:

正道沧桑

——第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事与愿违: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覆舟之戒: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生生不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反思

 

历史组 房源晟

 

今天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讲授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课内容线索清晰,知识点明确,但我仍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思复习课的教学思路,阅读了一些苏联东欧史专著和期刊论文,形成了基于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迁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国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单元的高考题史料选取往往侧重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数据、世人态度的变迁、国与国的合作和斗争等。必备知识侧重于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的曲折艰难。关键能力重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比较、逻辑、阶级、数据等方法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核心素养则以通过提供特定时空框架下的文字表格史料,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为主。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具体史实,客观认识其结果,分析和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再受挫的根源,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

课在设计上以时间为主要线索,梳理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战后发展、改革和剧变的全过程,以发展性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侧重利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历史现象,探寻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并通过分析苏东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具有的不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本课的设计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堂与学生的互动频繁,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激发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得到进一步涵育,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本课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处理还应当更为简洁,基本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