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直方图》教学反思
《频率直方图》作为第二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基本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在初中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直方图。 “一般来说,对离散数据,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连续分组数据,用直方图描述频数分布。”这里的数据离散与否,并没有必要对学生原文照搬说明,毕竟这个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殊为不易,但要进行解释类比,在前一节内容中,我们接触到的,多半是离散数据,而在本节一开始的引例中,便是连续数据,需要进行分组处理,而类似的连续数据,还有年龄、体重、时间等,这在后面的课堂练习中都有所体现。
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对数据进行分组时,决定组距和组数。教学过程中,这并非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以“合适”为主。因此,在引例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极差,然后根据总数来决定组距和组数。计算方式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只要确定如何分,这是一个经验法则。
组距与组数确定之后,先要求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其范围,此处的细节在于不等号的选取,一边带等号,另一边不带等号,这是为了在分组时遵循“不重不漏”原则。分组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因为表是图的前身,这在统计学中,也属于“数形结合”思想。在作统计图之前,有必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先期观察,这个观察要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不宜匆忙进行绘图环节,课堂练习中,涉及到不同组距、不同分组,从而得到不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过程,这更进一步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在今后的统计中选择最合适的组距和组数,结合前面的实际操作体验,达到了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