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概念,厘清行文结构逻辑教学设计及反思
顾岚岚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内涵分析,把握习作的观点。
2. 能够掌握概念内涵分析的途径。
3. 通过内涵分析,能够厘清自己习作的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进行概念分析并厘清自己习作结构框架
2.教学难点:运用内涵分析的途径来剖析自己的作文并修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呈现学生习作中的现象,并让学生根据教师对材料的圈画进行思考,进行评价。
二、教学展开
1. 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习作在过程写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 教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并阐释。
不同义项差异的辨析与确定:一个词有多个义项解释,但是在材料中是要用语境义的。例如:材料中说到“表面的快”,就不是字典义中的快,而是敷衍的,草率的快。这需要我们思考真正的快的内涵。
引入近义词:与材料主题词相近意义的词语,并对此进行辨析,分析出词语的区别。
3. 教师结合本次作文运用阐释内涵的方式来厘清习作结构。
4. 结合所学内容以,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写清楚概念的内涵,并修改习作的框架结构。
教学反思: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还是显粗糙,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2. 学生的学习主体没有体现出来,对于新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体现,走过场现象严重。
3. 学生对概念、概念的内涵是陌生的。教师的设想很美好,但是实际操作中过于简单化、粗暴化,陈述性知识还是很多,程序性知识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