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教案设计及反思
周琪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常识,识记有关文体知识。
2、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
3、了解小说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思想根源,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导读法、说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本篇课文节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和第三章,请同学起来把第二和第三章分开,大家齐读第二章,边读边思考,第二章描述了阿Q的几个生活片段?
明确:描述了阿Q四个生活片段――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
1.第一个生活片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第二个生活片段: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体现出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
以上第三和第四属于第三个生活片段“癞疮疤的故事”。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嬴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表面看,“不幸”与“嬴"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以上第五第六属于第四个生活片段。
合作探究(二):全班齐读第三章,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章主要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段?
明确: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反 思
一、选好角度,打开小说艺术之门。
《阿Q正传》这篇小说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鉴赏,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为此,可以设计以文本的精巧的构思布局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作为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精心设题,深入体会。如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情节简略复述一下,理清线索,再品味鲁迅的笔法。进而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关系,那么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理解就会顺利成章了。
二、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
让学生的身心沉入到作品中,随之动,随之思考,随之感悟,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设计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比如在探讨为什么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可以提示学生: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三、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了解了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大师都十分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此可以把心理描写的分类和方法做一下归类和对比,从优秀作家笔下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心理描写片断中,我们可以获得对这一表现手法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宝贵的艺术启迪。我把心理描写归纳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两种,前者分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几种方法,后者有神态暗示、动作暗示、语言暗示、环境烘托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