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必修3《政治与法治》9.4《全民守法》 | ||
教学目标 | 1.结合不同社会主体遵守法律促进社会进步的具体事例,探究全民守法的内涵,理解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2.体会人们在法治国家中的美好生活,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阐明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 | ||
教材分析 | 本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最后一框,知识点清晰,重难点明确,与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关联度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大。 | ||
教学重点 | 1.如何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如何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教学方法 | 议题式教学 | ||
课时 | 1课时 | ||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课 | 总议题:如何做守法公民,托举法治中国梦? | ||
导入:噪声之下,你能静得下来吗? 图片:广场舞扰民、促销活动扰民、装修扰民、弹琴扰民 | 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扰民现象,了解议题的背景。 |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
授课 | 议题一:体验噪声纠纷——如何认识全民守法? | ||
议学情境1:生活情景剧:“我想静静”,怎么办? 议学活动:结合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我是剧作人:请你猜想:为了生活的宁静,张女士会采取哪些做法? 2.我是剧评人:你如何看待这些做法? 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大胆猜想,畅所欲言。 2.讨论时间2分钟。 议学提示: 第一幕:小区群里唇枪舌战 第二幕:寻求社区进行调解 第三幕:忍无可忍以牙还牙 结局:正视问题解决矛盾 总结: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知识小结:全民守法的含义、意义及具体要求 1.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1)依法行使权利 (2)依法履行义务 (3)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全民守法的含义和意义 思考:全民守法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中国有什么意义? | 扮演剧作人,续写情景剧,扮演剧评人,评析剧中行为。 |
通过续写情景剧,感悟生活情境,探究全民守法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要求。
思考全民守法的意义,理解全民守法与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中国的关系。 | |
议题二:辨析信访信法——如何推动全民守法? | |||
议学情境2:信“访”还是信“法”? 议学活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噪声纠纷时,你认为信“访”更管用还是信“法”更管用? 结合材料,以4-5人为一小组开展讨论,并准备辩论陈述: 正方观点:信“访”更管用VS反方观点:信“法”更管用 要求: 1.辩论小组:表达观点有理有据,简明扼要,积极主动,有序参与。 2.听评小组:准备1分钟的点评。 3.讨论时间3分钟。 议学提示: 点评:信访和信法都是公民维护正当权益的途径。 1.公民要依法信访。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2.信访不是公民维权的唯一途径。公民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维权。 知识小结: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 1.观念上: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2.行动上:投身法治实践尊法守法 思考:如何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道德上: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辨析:在全民守法的实践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
结合真实情境 开展自由辩论
思考难点问题 辨析重点关系
|
通过辩论、思考、辨析等环节感悟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加深对于尊法守法用法的认识。 | |
议题三:共话减噪倡议——积极践行全民守法! | |||
议学情境3:共话减噪倡议书 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实施 议学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封“关爱考生,拒绝噪声”的倡议书。 要求: 1.倡议内容具体明确。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及意义。 2.倡议内容分条开列。可以根据不同主体列出4条倡议。 3.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议学提示:“关爱考生,拒绝噪声”倡议书模板 | 合作学习 课堂展示 | 结合生活实际,发出减噪倡议,增强法治观念,推动新“噪声法”的宣传和实施。 | |
结课 | 结语: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孟德斯鸠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推进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习近平 本课小结 | ||
板书设计 | 略 | ||
反思 | 本课知识点不多且较为清楚,所以尝试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课程。围绕“如何做守法公民,托举法治中国梦?”设计了三个子议题:体验噪声纠纷、辨析信访信法、共话减噪倡议,总体上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流程顺畅。本节课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一是情境呈现方式要更加简洁。设置的噪声污染的情境比较贴合学生生活,但是情境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可以辅助醒目的标题或者丰富的图片。二是教学互动要更加流畅。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迅速地接收和处理学生的回答,并作出恰当地评价和引导,提升课堂互动的时效性。三是学生活动时长要合理预设。由于辩论时间较长,只能压缩原计划的议题三的倡议活动,并将其延伸至课外,虽然整体上并未影响教学设计,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但是仍然要合理控制学生活动的时间。 | ||
评课 | 刘志:可以采用简洁标题的形式概括案例,课堂最后可以围绕宣传民法典进行升华。 张小洁:活动设计完整,可以深挖辩论活动。 杨春玉:课堂有设计感,学生活动参与度高,要处理好学生回答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陈兴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较好,可以进一步完善过渡语言。 刘鹏: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