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张燕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发布时间:2022-05-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1 课时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中首先解释了农业的概念、介绍了农业的特点;之后呈现不同的农业景观,展开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并以亚洲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作为活动探究,进一步强化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选择与布局的影响;最后,落脚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反季果蔬为切入点,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内容清晰,逻辑链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讲授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类型与分布、人口与城镇、工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虽然很多学生没有切身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农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是有所了解的。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正确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综合思维】

1、  结合图文资料等,分析五常市水稻种植的区位条件。

【区域认知】

1、通过五常水稻种植案例,熟练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能够根据图文资料归纳五常市的气候类型、地形特点。

【地理实践力】

1、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

1、  农业生产的特点;

2、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区分光照与热量;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食堂的午餐照片:

“同学们,今天中午在食堂吃米饭了吗?你们去超市都选购产自什么地区的大米呢?一粒大米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东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大米的品质、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节课,我们来了解东北大米的故事。”

观看照片,回忆自己的午餐。

“东北大米。”

“水稻成熟以后就是大米。”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

 

 

 

 

 

 

 

 

 

 

 

 

 

 

 

 

 

 

 

 

 

 

 

 

 

新课讲授(一)

 

 

 

 

 

 

播放视频《中国的水稻种植业》:

提问:水稻的种植过程有哪些?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展示五常大米图片:

【过渡】黑龙江五常市的稻米品种只适合在本区域生长,同样的品种在别的地方种植,品质就会发生变化。这体现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上节课,我们提到过制糖业,我国南北方制糖原料不同,北方用甜菜,南方用甘蔗,这便体现了地域性。”

提问:大家还能想到其他案例吗?

【过渡】在五常市流传这一句谚语,“立夏种稻,小满插秧,芒种拔节,夏至抽穗,待到秋季黄金满地”,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结合五常水稻的生产特点,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观念。

【过渡】大家对水稻自身有多少了解呢?刚刚视频中提到过哪些生长习性?

展示图文资料,学生归纳水稻的生长习性。

2.png“五常市能够栽种出品质优良的稻米,那它的环境必然是与水稻的习性相适应的。下面,我们来分析影响五常市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提问:影响五常市水稻种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这个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五常市水稻种植的?”

【小组活动】

第一组:

①气候包括哪些要素? ②影响五常米种植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教师总结】

3.png

提问:热量与光照是一回事吗?

“大家想一想,热量充足的地区,光照一定丰富吗?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还能不能想起两个特殊的地区?”

 

“这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对于热量与光照,我们一定要正确区分。”

【过渡】下面,请第二组发言人来介绍一下水源条件对五常市水稻种植的影响。

第二组:

①五常地区水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②除提供灌溉水源外,河流还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第三组:

①从地形角度分析五常稻米的区位条件。

 

 

展示不同地形区的农业景观:

提问:地形还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

 

 

第四组:

从土壤角度分析五常稻米的区位条件?

 

【教师总结】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厚薄、疏松度等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类型。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由于土壤的差异,种出来的茶叶品质不好。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同桌交流。

“水稻的种植过程包括犁田、播种、插秧、喷洒农药、收隔、晾晒、脱壳等。”

 

“地域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季节性和周期性。”

 

阅读资料,同桌交流,思考问题。
  “水稻好暖、喜欢湿、喜阳。”

 

 

 

 

 

 

 

 

 

认真阅读资料,了解五常市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小组活动,思考问题,交流想法,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

“气候包括热量、光照、温差、降水。”

“五常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一年只能一熟;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水稻生长周期长;地形差异导致温差较大,有利于糖类物质的累积。”

 

 

 

 

 

“不是。热量主要指温度,光照主要指太阳辐射。”

 

小组讨论。“四川盆地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热量充足。但是受到地形影响,水汽不易散发,降水较多,光照条件较差。青藏高原则是相反的情况。”

 

 

第二组: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河流还提供便利的水运;河流冲积形成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

第三组:

“五常市位于盆地内,地形平坦,便于水稻种植;特殊的地形使得五常市89月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生产规模、水利化。”

 

第四组:

“黑土有机物含量高,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稻米品质优良。”

 

 

 

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

 

  

 

通过制糖业原料,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性,同史还能复习巩固工业类型。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热量与光照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为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差异。

 

 

 

 

 

 

 

 

 

 

 

 

 

 

新课讲授(二)

 

 

【过渡】农业生产活动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如何利用土地生产作物,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入。所以,五常市水稻种植除了受到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

展示五常市人文资料:

提问:五常市水稻种植受到哪些人文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五常市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业技术不断革新,培育了新品种。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五常大米成为知名品牌,市场广阔。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农产品需要运往市场销售,因此农业区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提问:除了上述提到的人文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教师总结】农业区位选择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技术等。

      

 

 

 

 

认真阅读文字资料,思考问题。

“种植历史、技术、政策、市场。”

 

 

 

 

 

 

 

 

 

 

 

 

 

“资金、劳动力、文化、政治、饮食习惯等。”

 

 

 

 

 

 

 

 

 

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概况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农业是贴近自己生活的,不是很虚幻、遥远的事情。

 

 

 

 

 

 

 

 

 

 

 

课堂小结

“农业区位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展示亚洲水稻分布图:

“亚洲季风区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请大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后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板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五常稻米”为情境,贯穿整堂课,师生共同探讨五常市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本节课共分三个内容,“农业生产的概念与特点 ”、“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

整堂课教学流畅,结构完整,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取得较好反响,但本节课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节内容设计了小组活动,欲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高一学生毕竟初学地理,综合知识还不扎实,对材料的总结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会偏离我的预设答案。由此可知,我对问题的设置还不够清晰明朗,没有体现出层层递进的梯度。在小组讨论前没有及时给予思路点拨,致使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摸不着头脑,出现部分小组热火朝天,部分小组鸦雀无声的现象。过渡环节处理得不够自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多试上几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