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要求与设计理念
1.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课程解读:①这里的区域,主要指资源调入区、调出区,也可能包括沿线区域和行驶调配的更上一级区域。②要理解资源调配产生的影响,要从原因,措施等方面入手,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自主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综合实例,分析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结合实例,辩证认知资源区域调配对调入区、调出区经济、环境、社会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体验学习、图示比较法、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南水北调”被称为人类最大规模的调水壮举,以人均水资源计算,我国最为干渴的地区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养育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GDP,但人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人均500M3的极度缺水红线,而且在人口膨胀、城镇扩张、工业发展的今天,华北地区一度成为地表水质量最为恶劣的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出现了面积超过9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水超采区。
“南水北调”工程又被喻为人间天河,该工程主要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最初设想共西、中、东三条调水路线,通过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进行了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总体的整体布局,以实现中国水资源南水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①东线工程:扬州抽引长江水,通过京杭大运河及平行的河道北送至东平湖分两路,向北穿过黄河,向东至山东半岛。
②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调水,经过郑州、石家庄最后到北京、天津。
③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入黄河上游。
注:截至2021年,中线、东线(一期)已完工并开始调水,而西线尚处于规划阶段。
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生: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2)在我国,类似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还有那些?
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北煤南运等。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实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区域差异(资源禀赋、经济水平、资源需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
过渡:存在地区差异后,就会出现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吗?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定义:同一国家下,在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的条件下,通过一些手段实现的工程。
3.手段:市场机制、行政指令、统筹规划。
(1)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实现的形式。
(2)行政指令:依靠行政组织权威,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的方法。
(3)统筹规划:从整体上作出计划,考虑全局、兼顾细节。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优化配置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社会必须通过移动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获取最佳效益。
(2)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3)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活动探究:以南水北调为例,说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调出区以及沿线区域的影响。
(1)调入区: ①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遏制生态恶化;
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控制不当,可能引发土地次生盐碱化;
(2)调出区: ①东线可能引发海水倒灌,污染水质;
②中线水量减少,对航运、取水、生态环境不利;
③一定程度减轻洪涝灾害;
5.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实现的前提:区域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
注: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达性对空间相互作用制约越来越小。
总结:本节课简单简单介绍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措施及影响等知识,下节课我们将以西气东输为例,再次感受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南水北调这一真实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定义及原因,最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深化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的认知。
本节课准备时间较为仓促,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但些许环节还是稍显生疏,例如本节课有大量的问题与材料,有些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掌握,我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图片中含有很多的信息需要学生去自主获取,学生在观察图片、讨论图片、提取信息方面还不够熟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图片分析和信息获取的培养。
最后我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要老师充分准备,满含激情的去“表演”,让学生很好的融入到这节课当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欢声笑语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是一门语言和行为的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新课改的今天,若想要上好每一节课,想要拥有创新、先进、现代的教学能力和意识,诀窍唯有“学习”。
七、评课环节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达成,围绕“南水北调”这一主线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很有新意,教学效果非常好。利用真实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教师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图片、环节的选择与设计也非常的不错。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问题探究方面教师对于全局缺乏一定的掌握,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再接再厉。在课堂问题设计方面,还应关注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注重问题的阶梯型,让每一个问题及思考具有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