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研究
所谓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大单元教学”是指站在更高的角度,把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跨年级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重构符合教学实际的新知识系统,使课堂内容无重复,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内容倍增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授课方式。也就是说,站在三年的高度,打破学年、课时和教材顺序等界限,把三年的课程内容,作为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教师可以跨年级整合教材,最大限度地削减重复知识,使课堂内容实现高度浓缩。教师还可以把学科知识按照学习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的学习内容贯通起来,将高效的“单元模块”植入课堂。
那么,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呢?
一、整合教材 教师要在假期通览三年教材,整体“消化”,进行“个性模块”整合。期初再以学科为单位集体研讨,确立本学科“大单元模块”。最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授课模块。
二、整合教师 首先以学科为单位对所有同学科教师进行个性分析,筛选强项,根据教师情况进行“强强联合”组建教学模块。其次,根据教师单元组合进行单元备课,自行选择授课模块,确立本单元的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
三、集体备课 每个教研组每小周自行确立半天集体备课的时间上报教导处,教研组全体教师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请假,学校要进行抽查。参加人员按规定时间准备好导学案初稿,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集体备课结束后,组长要把记录教教导处。
四、编写学案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抓手,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学生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凸显学习路径和方法的引领,使学生一步步走向预设的高度。
五、上课
1、预习展示课——寻法。预习展示课要做到内容少而精,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2、提升展示课—一展法。这种课型就是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利用学生表现欲,培养学生自信心。
3、巩固展示课——用法。是在前两种课型的基础上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落实环节,在于发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彰显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能力。
4、检测反思课——验法。以砸实知识为第一要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让学生感知这一单元学习的路径,构建知识网络,达到知识的二次提升。
六、下课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所以课后要求教师要做到:
1、对课堂进行教学回顾,写出反思,总结经验。
2、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归类,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性、全面性做出恰当评价,不合格的要当面批;问题多的要通过巩固展示课解决。
二、教研活动
1.开学第一课:
2月11日下午2点半,高一、高二全体地理教师在二楼学生阅览室举行了开学第一课,高一年级周腾禹老师就《人口的分布》做了简要的阐述,从世界、中国人口的分布图分析人口分布特点,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高二年级胡方晓老师就世界地理概况做了简要的阐述,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世界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即可,不用过于深入。
2.主题研修学生活动
2022年3月,组织高二学生参加2022年地理科普大赛报名,学生积极参与。高二年级备课组的老师们收集整理主题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本次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加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微专题设计
地理具有整体性,各地理要素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一轮复习结束,如何对各地理主题要素进行串知整合,既能温故已学知识,更能构建知识体系,贯通知识联系。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研究设计了四个核心概念下的大单元复习安排:(1)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2)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地形的形成及影响;(4)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要点。在四个大单元下在设计30余个微专题,分别以不同的区域或情境为背景,如:源头活水、聚落万象、桥隧交通、风沙运动等等,将各类试题进行整合,以期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理清逻辑思维;做到思考有方向、答题不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