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照新课程高中地理课标,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地理教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升我组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品味,使地理组成为充满活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为常州三中未来三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做好科学的规划。
二、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一)主要的优势
1. 教师关系融洽,能充分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讨气氛浓厚,有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
2. 教师互补性强,在教法、科研、基本功、命题、感染力等方面各具特色,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 全体成员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运用方面积极性很高,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素材和技能经验。
4. 教师对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非常熟悉,纪律观念强,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二)问题和不足
1. 面对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在探究性教学上还需要多下功夫,教学生有用的地理。
2. 组内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要提高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关注程度,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方面,需要在技术和理论上做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3. 教科研方面的团队合作有待加强,在选题方面需要关注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新形势下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境、要善于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领域。
4.组内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较多,三位老教师也面临退休。
三、教研组三年建设目标
(一)教学常规目标
1. 每学期认真制定教研组计划并严格落实,各备课组要有学期计划,教学总结,做好各年级的资料共享与教学心得交流。
2. 同步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和常规检查工作,组内成员每学期“开1节公开课,做1个小项目研究,读3本教学参考书,做4个集体备课教案,写5编有质量的教后反思。
3. 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做好公开、研讨课的材料保存和备案,并做好各项工作的详细记录。公开课教案必须精心设计,有思路有反馈,限期上传共享。
4.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分段制定好各年级的学科教学总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把教学质量的落实立足于平时日常教学。
5. 收集、关注高考和合格考的变革动向。
6. 整理登记现有的挂图、仪器、标本、光盘等教具,根据需要逐年补充,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实物等直观教具难以替代的作用。参加研讨会,尽量将有关资料带回共享,外出学习必须在教研组内作书面汇报。
7.利用好专用教室,发挥专用教室的优势,完善专用教室的设备。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
1. 教师积极完成业务学习,认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外来专家报告。
2. 每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一些课程理论、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
3. 在导学案制定基础上,每位教师要不断总结,积极改进,用三年的时间研究教学,分阶段实施,在三年内逐步将教学资料整理成册,形成有体系的校本课程。
4. 全体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继续教育,所有教师要完成继续教育和通过相关的专业技术考试。
5. 三年内李丽萍老师争取在常州市评优课评比中获得佳绩,青年教师在常州市基本功评比中争创佳绩,何飞老师和李丽萍老师争取晋升为高级教师,孙秦玉和代梦云老师争取晋升为一级教师。
(三)教科研目标
1. 每学期初在教研活动中商讨交流教育科研动向,为组内教师的教科研选题拓展思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小课题和小项目研究,上报教科室。
2. 教科研工作要围绕课改进行,以“校本教育,科学自主”为抓手,围绕地理课堂的有效性,面向高考,脚踏实地进行研究。
3. 在组内教师间强化教科研意识,写好教学日记,留下个人发展的成长记录,也为课题研究积累素材资料。
4. 鼓励、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区市、国家刊物组织的教科研评选活动,广泛收集各相关教学刊物的投稿、征文信息,每学期组内教师力争保证有1-2篇高质量的论文产生。
5. 申报一项市级课题,争取申报省级课题。
(四)地理活动和课程开发目标
1. 每学年组织一项学科特色的地理活动(地理小报、地理征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模型制作、识图大赛等)。
2. 结合与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或高考信息,每学年针对学生举办1-2次学科专题知识讲座。
3. 强化全组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网络素材和典型案例编写一些补充材料,鼓励教师结合乡土地理和身边地理环境的特点,制作并使用各类原创素材,从教学实践中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丰富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并做到资源共享。
4. 通过需求调查及可行性分析,大致从学科延伸、乡土地域、活动实践、人文视野、网络学习等方向切入,如:旅游地理、城市地理、中国的边界问题、现代地理学、思维技巧、地理摄影、网络地理学习资源评价、地理热点问题讲座 等,在3年时间里,教研组努力为学校开发1-2门拓展性的校本课程。
四、三年规划保障措施
1. 通过教师的再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内在的自觉性是一切创造活动与成功的基础,教研组的成功建设也离不开这一点,组内要营造“比学赶帮”的教学气氛,通过各类活动,加强沟通, 形成一个和谐向上的教研集体。
2. 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计划的落实和检查,每学期对组内备课本和小题题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备课组不定期对自编练习实施自查。
3. 立足已有的条件,需要全体成员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在经费、管理、宣传、教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计划将学校下发的备课组经费提出一部分用于组内科研奖励。
4. 经常对照规划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寻找解决途径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