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学科与生活>>文章内容
文明起源与气候环境
发布时间:2022-04-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在人类进化史中,刀耕火种无疑是一场革命,它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堪称人类文明的开端。而驱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客观因素,则是可被利用的环境。

著称于世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发源地,就是首先利用了有利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的。

埃及文明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距今已有近6000年历史。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人就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开展农事活动,并把金属用于农具。当时奴隶主为提高生产效率,还把奴隶编成若干个部落,进行有组织的农业生产。埃及的气候基本分为两个类型:大部分地区接近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及红海沿岸又接近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高达3717小时,比我国号称"日光城"的拉萨还多711小时。年平均气温227月达32,日温差高达15。这对小麦,大麦,亚麻等喜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不利的因素是雨量偏少,一般年份在100毫米以下,农业灌溉主要利用贯穿南北全境的尼罗河水。在每年的67月间,尼罗河上游多降暴雨,导致山洪瀑发,使急速的洪水奔流而下,淹没了两岸河谷大片土地。10月中下旬雨季过后,河水退落,给被淹没的土地覆盖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保证了底墒,为11月开播的小麦准备了丰厚的水和肥。到来年5月小麦灌浆期间,高达30以上的气温加上河水灌溉,有利于小麦成熟高产,6月小麦开始收获。所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客观上给以小麦为主的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以小麦生产步入文明社会的古埃及,很快便成为地中海东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在文字,历法,艺术和科学知识方面对西部亚洲和欧洲均有较大影响。


位于埃及东部偏北的巴比伦,气候条件与埃及近似,气温1月平均在10以上,7月平均在33以上,降雨量接近250毫米,虽多于埃及但仍不能满足农业需要。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水。每年春季,两河上游山区积雪融化,河水泛滥,同埃及一样给中,下游土地带来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小麦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古巴比伦农业的兴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王国首都已成为西部亚州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后来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加剧,古巴比伦于公元前4世纪趋于衰落,到公元前2世纪已化为废墟。


印度是个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文明发源地在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气温与埃及,巴比伦没有多大差异,但雨量比较充沛,一般年份在500毫米以上。就印度全境来说,降雨量极不均匀,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达4000毫米以上,而在塔尔沙漠地带则不足100毫米。印度河流域雨量集中在69月,从10月到次年5月是少雨季节。小麦播种在10月,收获在5月,此期虽少雨偏旱,但气温适中,光照充沛,只要利用印度河水灌溉,就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获得高产。这是印度文明起源的优越条件。考古工作者曾在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公元前3000年的大量古代文物,包括青铜工具,青铜武器,宝石和象牙雕刻等,还发现许多用砖砌成的比较先进的城市建筑,这说明当时的印度河流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汾河,渭河,洛河等黄河支流及太行山东南麓地区,也就是从现在河南的洛阳,经郑州到陕西的西安地区。这一带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600650毫米,集中在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61月平均气温为-2,温度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自然降水可基本满足旱作农业的需要。

古代农业都是一年生的粟黍作物。粟黍比较耐旱,前期干旱有利于扎根防倒伏,进入孕穗期以后,需水量逐渐增多,但必须适量。600650毫米降雨量正好满足其需要,雨量若超过650毫米就会影响产量。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为粟黍作物的种植和高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客观因素。气候环境优越的地方,农业生产必然发达,而农业也将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地球气候在亿万年的波动变化中不仅孕育了人类,也为人类文明的起源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