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越是日本一家超级市场的经理,以前,他因无法确定每天的进货品种和数量而愁眉不展。后来,一个在气象协会工作的朋友找到他,帮他开发了一个叫“第二天来店购物人数预测体系”的软件。这个软件只要把次日的天气预报输入电脑,这个体系就能准确测出第二天顾客的多少。试用1个星期后,村越一扫愁容。每天下午3点,他根据“体系”测出的数据吩咐采购员去进货,总是很合适;店里因过剩食品造成的浪费降到了最底限度,生意越来越兴隆了。
气象学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是这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外已有很多企业把商业与气象学的关系列入了必修课,企业家们则巧妙运用这门科学,更好地制定经营策略。
极小的气温变化对人体影响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全球经济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假如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那么:
——全球棉花歉收,损失达22亿美元;
——全球水稻歉收,损失达10亿美元;
——全球海深资源收入减少2862亿美元。
据日本气象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商品的销售量都受气温的影响。各种商品最畅销的气温是:10℃时是防寒衣料,15℃时是长袖女罩衫,20℃时是空调机,夏装,22℃时是啤酒,23℃时是浴衣,24℃时是游泳衣,凉鞋,拖鞋,26℃时是蚊蝇杀虫剂,27℃时是西瓜,29℃时是阳伞,30℃时是刨冰。商场老板们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气象信息,有的放矢地组织货源,销售,使盈利大增。
1994年,武汉商场支付3000元信息费,与武汉中心气象台签订了气象信息供需合同,及时得到“今年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的信息,便果断决定进大批空调机扩大销售。而其他商场因无气象信息,对一下变“火”的空调机措手不及,痛失获利良机。武汉商场3000元信息费换来了百倍的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上海一些老板的“气象意识”也大大增强。上海第六百货商店的经理们“看天做生意”,把气象预报用于决策经营。1990年他们根据上海气象台提供的“夏季上海将出现高温早,持续时间长”的信息,举办电风扇展销会,仅20天时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如今,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气象信息的利用,并把它作为衡量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德国一些啤酒公司都专门设有气象研究室,把气象信息做为调整啤酒产量的重要参数。据分析,盛夏气温上升1℃,啤酒销售量增加230万瓶。日本开发的“第二天来店购物人数预测”软件,每天下午3点预测次日来客人数多少。预测结果表明,雨天的顾客至少要比平日减少20%。随着商业气象学的悄然兴起,中外许多精明的企业家,大亨们已巧妙地利用气象信息生财致富,仅借“雨”生财就成为商界一个景观。
借雨促销
有一年冬季,广州南方大厦经理从气象台得知来年春季广州地区雨量多,雨季长的气象信息后,便叫采购员打听哪里有雨伞供货。采购员不知何意,奉命从事。几经打听,得知深圳一家公司积压了20万把雨伞,正苦于无法打发。经理当机立断,要采购员将雨伞全部兜揽过来,采购员当时感到十分惊讶,将这20万把雨伞100多万元巨款的赌注压在老天爷身上,简直有点太玄了!第二年春天,果然如预报所言,广州地区进入了多雨季节,那雨一场紧似一场。由于许多商店事先未备好货源,城里的人为买雨伞都纷纷往南方大厦跑。20万把雨伞一售而空,净赚了60多万元。南方大厦终于以借“雨”营销赢得了一场市场竞争的胜利。
雨中看美人
“下雨天也要打扮!”这是进入雨季后东京举行的“雨季时装大会”的口号。
他们由6名模特儿表演的"雨季时装",展出40款雨衣,30款雨伞,雨帽,令人目不暇接。一款由两种颜色和花纹搭配的方雨伞,配上外套,裙裤,给人以和谐,美丽,潇洒之感。难怪有人说,目前在东京的下雨天气也有"雨中看美人"的情趣。雨天同样能给商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引雨进屋
为了"引雨进屋",东京的一些大型体育馆均利用大屋顶收集雨水,然后送至地下大水池贮存,以备急用,既解难,又省钱。位于东京都的新建科技馆,每逢举行相扑大赛时,每天观众可达1。1万人。为此每天用于冷气机或厕所等的用水量超过200吨,一旦遇到缺水或水供给量受限时,要举行相扑大赛就成了问题。于是,他们从8360平方米屋顶上收集的雨水贮存于容量1000吨的地下大水池内。该馆的年用水量为23700吨左右,其中杂用水9900吨,约占总用水量的40%,地下大水池总贮水量可达7200吨,约占杂用水总量70%。若按东京自来水费计算,可节约2523万日元!雨水成了"液体黄金"。
借雨做广告
日本著名的衣料店"越后屋"特备有很多雨伞。每逢下雨时,许多未带雨伞的顾客或过路的行人纷纷聚集在屋檐下或店堂里避雨。此时店员便拿出一把把雨伞,"借"给他们,让他们能早点回家。这些雨伞上都印有醒目的"越后屋"三个大字。客人们打着这样的伞在雨中行走,路人都以为这满街的"越后屋"雨伞定是流行的"雨伞新潮"或质量过硬而受青睐的商品,于是纷纷前去该店购买。即便有人"忘"了归还雨伞也无妨,"越后屋"反倒乐得增加几个"永久的活广告"。店里损失了许多雨伞,但却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上门。
雨水出口
善于经营的日本商人发现,水在阿拉伯国家是贵重的商品。在那里,常年数月才下一点雨,唯靠淡水解救水荒,而一瓶淡水的价格相当于40瓶石油的价格,真是滴水贵如油!于是,便着手向阿拉伯国家出口雨水,从而标志着雨水利用已在日本显示出独特的价值。第一个向日本购买雨水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该国每年的雨水进口量为20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此外,日本还积极扩大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雨水出口,以求获得大量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