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倪红娟每周一课
发布时间:2022-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2022届高三年级模拟试卷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0222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是商代重要属国奄国所在。周公允许鲁国采用商的一些措施和政策,以便更好地保证政治权力的通达。鲁侯伯禽受封时不仅带去了周人氏族,还随迁了六个殷人氏族。周人允许殷人以宗法大家族的形式对本族人进行管理。这反映出西周分封(  )

A. 导致王权衰微    B. 淡化了宗法血缘

C. 利于族群融合    D. 挑战了贵族政治

2. 汉武帝为安抚蜀民劳怨,派遣司马相如先后两次使蜀。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强调合格国家子民的要素,用国家理想感召民众。到汉武帝第二次开发西南夷时,蜀地人力物力的调发远大于第一次,但并没有蜀地民众造反抱怨。这说明当时(  )

A. 尊崇儒学推动民族文化交融    B. 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深化

C. 边疆开发贯彻了先秦仁政理念    D. 汉赋展现了大一统的恢弘气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

A. 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 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4.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所藏的在华西方传教士的手稿,对雍正合法继位说提出质疑。又有学者认为这些手稿虽不是宫中目睹事实的原始记载,但属于最接近宫中的差不多是第一时间获得的消息,有一定的可靠性,不能轻易否定传教士记载雍正帝继位问题资料的真实性。据此可以得出(  )

A. 西方文献记载更接近历史事实    B. 史料发掘有助于拓宽历史研究

C.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D. 历史解释最终能还原历史真相

5. 下图是1849—1855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的进出口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具有顽强抵抗力    B. 英国商品畅销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发生转移    D. 开埠通商刺激华南民族工业发展

6. 1中的《时报》评论反映出当时报人(  )

1

 

19111012

  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19111014

  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

19111230

  满清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

A. 保持政治立场中立    B. 参与民主社会建构

C. 积极鼓吹暴力革命    D. 注重追求新闻真实

7. 191967月,已创立15年的《东方杂志》一反此前的保守立场,顺应世界之潮流,为未来的进步而工作。次年,该杂志开始刊登用白话文写的文章,介绍现代西方思想和知识。这一转变说明(  )

A.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思想觉醒    B. 白话文成为报刊的主流文体

C. 民主科学激发新出版物诞生    D. 新闻传媒引领社会政治变革

8. 20世纪30年代,湖南苏区编写的《赤色初级国语教科书》中写道,谁是世界的创造者,只有我们劳动的工农吃了饭,要做工,若是不做工,便是寄生虫。苏区列宁小学在国语课中传授理化、生物等生产劳动知识,歌颂劳动。据此可知,苏区的学校教育(  )

A. 突出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B. 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C. 适应苏区土地改革的需要    D. 注重树立学生劳动价值观

9. 19488月到12月,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分批从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1949122日,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说明(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D. 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0. 如图为画家陆俨少创作于1956年的人物画《教妈妈识字》,描绘了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这一作品(  )

A. 迎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B. 说明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C. 表明女性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

D. 倡导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新风尚

11. 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支主要的国际力量积极参与调整,而不是被动卷入国际关系的调整之中;调整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而其影响却是全面而深远的。中国外交活动范围从此扩展到国际舞台,而此前基本上被局限在半个舞台上。中国的这次外交调整推动了(  )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 全方位外交的开展    D.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2. 19926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199282日,有关国家部委修改了八五计划,普遍把原计划的经济发展目标加以提前。国家出台这些举措主要是由于(  )

A. 浦东的开发开放    B. 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C. 南方谈话的推动    D. 城市国营企业改革全面推行

13. 十四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设计摒弃一切只为宗教服务的观念,建筑的主题由寺院转变为宫室。古罗马的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中的主题,追求数的和谐与人体的比例在建筑中的最完善的体现。上述建筑创作(  )

A. 单纯复兴古典建筑    B. 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C. 否定罗马教会信仰    D. 表达强化王权意愿

14. 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省粮食委员会事先告知农民向国家缴纳的粮食和土豆数量,并许诺不向他们多收。该省的征粮工作一个月就完成任务,而其他省份通常要忙活一整年才能完成任务。9月,列宁得到汇报说,在斯摩棱斯克省最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明显好转,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政策的改变。斯摩棱斯克省的粮食政策(  )

A. 属于余粮收集制的调整    B. 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C. 促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    D. 服务于农业集体化运动

 

15. 如图是联邦德国印发的宣传海报。画面上画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上面插有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国旗,前方德国的路障已经打开。海报上方印了德文自由之路,下方印有英文马歇尔计划。这幅海报意在宣传(  )

A. 美国援助促进德国经济发展

B. 美欧共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C. 法德和解开启了西欧一体化

D. 马歇尔计划损害了德国主权

16. 西方某画家主张走出画室直面自然,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觉感作画。当时有人看了他的画后,评论说:才知道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据此判断,该画家的绘画风格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16分,第1812分,第1912分,第2012分,共52分。

17.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宋代,传统的世家大族不复存在,他们承担的代表朝廷维持地方的职能落空。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北宋吕大钧兄弟以士大夫的强烈责任感,希望用儒学的道德纽带改变这种状态。熙宁九年(1076),吕氏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李建国《〈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读大诰三编明法制,宣讲反映吕氏乡约观念的圣谕六言也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总体特征就是教化,可以视为明朝乡约制度的初立。正德年间,王阳明巡抚南赣,鉴于当地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现实,他实行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综合《圣谕六言》和《吕氏乡约》制订《南赣乡约》。他在篇首指出,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共成仁厚之俗。乡约、保甲相结合成为阳明乡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的地方行政实践中取得成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全国推行乡约,形成了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统治特色。

——摘编自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条件。(6)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通过乡约治理基层社会的新特点.简析乡约在古代基层治理中的

积极作用(10)

 

 

18.(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上图中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英国的工业化。(要求:明确列出三个信息,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9.(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派

孝文帝元宏

元澄等宗室王

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

清醒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主张迁都。

保守派

太子元恂

穆泰、陆叡等北魏元老重臣

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

中间派

高闾、李冏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

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

——摘编自崔明德、佟宝锁《怀土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1)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7)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北魏迁都问题大讨论中得到的改革启示。(5) 

20.(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3315日,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就坚定地表达了保卫马克思思想、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批判斗争的决心。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实际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导师,继续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各国工人运动进行指导。恩格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思想过程中曾做出开创性的理论贡献。1890年至1894年间,恩格斯驳斥误解或诋毁唯物史观的各种观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做出系统阐释,全面和系统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恩格斯晚年以重写导言序言的方式,对再版或新版的马克思著作进行多个方面的重要阐释。18953月,恩格斯根据19世纪90年代初革命实践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策略思想作了他一生最后一次阐释,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利用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

——摘编自顾海良《恩格斯的思想、精神与风范》

(1) 根据材料,概括恩格斯在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6)

 2根据材料,简述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三试卷讲评课。通过阅卷分析,发现学生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方面存在不足。本课旨在通过试卷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做选择题时暴露出时空观念不强的问题,一是因为没有从史料中提炼有效的时空信息的意识,二是即使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准确判断其时空。

    所以,首先要提醒学生审题时务必寻找时空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其次,要夯实基础知识,能够准确进行时空定位。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出现对材料的主旨提炼错误的现象。源于学生缺乏精读史料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对材料的重点理解有偏差。阅读史料时要对史料进行分层,并厘清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其中心思想。在分析逻辑关系时要要注意标点符号和连接词。例如,分号意味着并列关系,因此选项要包含两层意思。“但是”标志着转折,重点应放在后面的句子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