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潘雨朦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概况。应该课标要求,我分别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教学重难点: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教学重点)、二战爆发的原因及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相关文字史料、图片、视频及学者著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被阻止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理解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国对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追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失衡:为何走向战争?(10min)
出示史料并结合图片资料,揭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矛盾错综复杂,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的矛盾。
“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
——思不群《二战全史》
二、新课讲授
提供经济大危机的时代背景,教师直接点出经济危机对于资本主义各国的影响巨大。同时提供第二则材料,并提问学生: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应对手段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不久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斗争空前加剧。各国为了缓和和摆脱危机,一方面提高进口税率,高筑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输入,以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则实行货币贬值,廉价对外倾销本国商品,以加紧争夺国外市场。这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关税战、货币战和倾销战。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结合材料三,引导出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及日本等法西斯国家走上了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
材料三 德、意、日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过渡到法西斯主义的讲解,结合束棒这一法西斯标志和《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简单溯源法西斯,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史料阅读”三则材料,尝试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师讲解法西斯主义基本特征后,过渡到20世纪初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并用时间轴来展示梳理成果。
在此基础上展示《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介绍绥靖政策的运行过程。并提供材料,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英、法两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最后,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对本子目进行小结。
(二)战争:国家实力的较量(7min)
二战的过程不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并且学生初中时已进行过相应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这一部分采取微课视频的方式学习,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梳理二战的阶段,另一个问题是思考二战的特点。在听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利用表格对二战的过程做进一步的总结:
通过简析表格归纳出二战的特点是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战争从发动者角度看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从抵抗者角度看是正义战争,也就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与一战相比的新特点。
(三)重塑:如何再建秩序?(18min)
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主要参战国带来了巨大变化,提供英法美苏等国战后的概况给学生,从中观察二战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法国:经济损失达到1.4万多亿法郎,50万建筑被毁,每人每天配掺入20-30%玉米面的200克面包,60万失业大军…
德国: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每100人之中就有25人死亡或失踪,31人致残;仅柏林一地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运送瓦砾,要历时16年。
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成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原英属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降到二流国家的水平。大英帝国变成大嘤帝国。
美国:经济上,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战后黄金储备达200亿美元,几占世界总量的59%;军事上,1949年前垄断核武器,武装部队人数达1200多万,在56个国家驻扎军队,建有48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
苏联: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陆军,武装部队人数1140万;领土上获得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的出海口,在新控制地区扶植共产党政权,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至多国。年产作战飞机4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这种格局是由雅尔塔体系奠定的,在介绍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后,师生共同结合课本提供的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探究其影响。
探究活动一:提供国联和联合国投票机制的对比材料,设置问题:对比国联,你如何看待安理会的投票程序?
材料一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的规定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联合国宪章》
探究活动二:在剖析了联合国的角色和定位后,继续提供材料,对雅尔塔体系做出综合评价。
材料一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苏联的利益比例 | 协定草案 | 最后方案 |
匈牙利 | 50% | 80% |
南斯拉夫 | 50% | 50% |
保加利亚 | 75% | 80% |
罗马尼亚 | 90% | 90% |
希腊 | 10% | 10% |
材料二 1944年英、苏通过百分比协定,基本决定了巴尔干各国的命运。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首脑对波兰重建问题的讨论并没有波兰代表参加;美苏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等问题的处置,也是背着中国进行的,其结果是确保了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
——摘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通过补充的三则材料,以及上一环节对雅尔塔内容的评价,用全面、辨证的眼光评价雅尔塔体系。
三、课堂总结
通过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对角度对比,达到对本课内容深化理解的效果。
最后,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点出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反思
潘雨朦
3月31日下午第七节课,我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节线上公开课,课程内容是《纲要》(下)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节课内容体例较大,如何妥善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简略得当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大挑战。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我多次研读课标并阅读相关论文,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次研读后,又翻阅了初中涉及本课的教材,将其涉及的部分整理如下:
课题 | 子目 | 统编版教材内容 |
法西斯国这的侵略扩张 |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 介绍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 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包括主要战役、主要会议等 |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 ||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 ||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 介绍了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主要特点与历史影响。 |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
发现本课内容与初中高度重合,没有多少新增的知识,相反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作了大量删减,如基本不涉及二战中的主要战役。经过梳理后,不仅对学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有针对性的涉及探究活动,对教材内容做到放心取舍。
本课内容的逻辑体系和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类似,因此我将来本课的主题涉及为平衡与重塑,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并设计了对应的小标题。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发现教学节奏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子目时间过长、和学生的互动性还有待提高以及教学语言还需要进一步精炼,同时,对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区发言的生成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用。
最后,经过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本节课主要还有以下几点需要继续改进:
第一,关于第一子目用时过长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是讲法西斯主义用时过多,在讲述基本内涵时,学生阅读材料较慢,并且虽然能够理解内容,但是表述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这一部分应该改为教师讲解为主较好。
第二,史料的使用还有待改进。比如探究经济危机后美国、德国及日本应对方法这一环节。提供的是文字资料,展示这一时期法西斯国家试图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摆脱危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答出新政及对外扩张道路,几乎没有同学从材料本身出发得出答案,这说明这则材料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经过考虑后,这里换成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生产生活下降的表格或是图片更好,更能直观展示出此时各国的境地,同时也能更好地和材料三联系起来,解释为什么法西斯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第三,对于网课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熟悉。比如给学生提供看材料的时间和等待学生在讨论区打出答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鉴于网课的形式,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所用时间,只能大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粗略估算。对此,还是需要对教学环节的简略难易做到相对精准把控来掌握。
综上,对于本次课程存在的问题,会尽量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努力改善问题来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