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房源晟每周一课
发布时间:2022-03-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5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授课教师:房源晟

 

课程标准: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三个子目是并列关系。教科书在介绍这些文化现象时,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对文化现象的具体内涵没有展开阐述。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教师在介绍印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介绍印度文化的成就与特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成就和文化特点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培养他们唯物史观。第二部分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古代朝鲜和日本的主要文化成就,了解朝鲜和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第三部分,通过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感受其独特性,探究美洲文化毁灭的原因。理解文化交流互鉴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文化的历史分期和空间环境,形成时空观念,确立唯物史观;

2、通过研究考古文物、文献史料和历史地图,实证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成就,增进史料实证素养

3围绕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果,概括分析这些文化的特点,认识它们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进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点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成就及其贡献;

教学难点认识古代亚洲、美洲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PPT呈示封面

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我们又在线上相聚了。请大家关闭麦克风,准备好创新设计和笔记,打开课本翻到第26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过渡句:世界古代文明璀璨而神秘,它们包罗万象,成就颇多,有些文明却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古代中国、西亚、非洲和欧洲的文化。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聚集南亚、东亚和美洲地区。

 导入新课(5m

PPT呈示视频、徐梵澄照片

教师活动:印度是我们的邻居,又是重要的文明古国。在那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上演一幕幕着独具南亚特色的历史剧。首先我们观看一段视频,请大家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你在视频中所看到的印度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2min

学生活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能歌善舞。

教师活动: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印度正以友好而包容的姿态面向全球,它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旅居印度30多年,被誉为现代玄奘的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徐梵澄先生曾说过:印度是个大国,中国也是个大国,印度可以不懂中国,中国不可以不懂印度。那我们就遵照这位研究印度哲学的大咖的嘱咐,一同走进迷人的南亚次大陆,来感受古代印度文化的绚丽多彩。

 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了解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和对世界的影响

一、梵我一如:古代印度文化15m

教师活动: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体系之一。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印度文化历经风风雨雨,起伏跌宕,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

印度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和形式丰富而多彩。印度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民族文化所没有的特点。它也因此成为古代南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过渡句:我们在分析古代文时,应当首先考察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为这是文明产生的基础,也是一种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因素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思考古代印度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PPT呈示材料

印度河不时会冲破天然河堤,在平原上留下厚厚的丰沃新土,直到形成新的河道。印度河的泛滥期不像尼罗河那般可以预期,但它携带的富饶沃土却是尼罗河的2倍。如同尼罗河和两河流域,印度河也为早期文明创造了一片繁衍生息之地。印度的干旱区以小麦、大麦和小米为主食,它与西亚和地中海干旱区连成一片,是农业和家畜驯化的起始之地。

——[美]托马斯·特劳特曼著,林玉菁译:《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版,第27页。

学生活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驱动问题: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影响古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

PPT呈示:古代印度历史进程

 

教师活动:4000多年前,古印度出现了哈拉帕文化,它是南亚次大陆达罗毗荼人创造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印章文字,至今也未能被释读。

公元前1500年左右,生活在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一时期的历史因在四部吠陀中被记载下来,而被称为“吠陀时代”。

公元前6-4世纪,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此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这一时期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铁器普遍使用,早期佛教也在这时产生。

公元前4世纪,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建立,这就是孔雀帝国,也称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实行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佛教得到了普遍的崇奉和发展,并开始外传。

公元4世纪时,笈多帝国建立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这一时期《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两部史诗编成,印度教兴起。印度文化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教师活动: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了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把表格补充完整。

PPT呈示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书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摩诃婆罗多》和桑奇佛塔。

PPT呈示图片:桑奇大塔

教师活动:桑奇佛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始建于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世纪继续扩建。原有佛塔8座,现存3座,其中一号佛塔古朴雄浑,庄严壮丽,为其代表作。塔门高约10米,横梁、侧柱和柱头上布满浮雕嵌板。横梁上的长条浮雕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大多取材于《佛本生经》,雕塑造型古朴协调,线条柔和,姿势富有戏剧性,也显得更加自然。完成于公元7世纪的阿旃陀石窟也是印度建筑和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除了书上介绍的这些文化成就之外,古代印度的医学也相当发达。印度的典籍中已有治疗麻风病、黄疸、风湿等数十种疾病的药方,一些印度医生甚至在中国的唐朝开业行医,医道十分高明。

这些丰富的文化成就是印度文明繁荣的重要表现。当然,我们最为熟悉的还要算佛,因为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列国时代,但后来又在印度逐渐衰落。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值得我们一起探究。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早期佛教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PPT呈示材料: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虽然奴隶制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却动荡不安,列国纷争不休,下层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阶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地位明显上升,影响日益扩大,他们对婆罗门阶层的宗教特权和种姓特权多有不满。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学生活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教师活动: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通俗易懂,讲道深入浅出,既不要求信徒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驱动问题:4世纪印度教开始兴起,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佛教在古印度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PPT呈示材料:

7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呈现衰落趋势,一方面佛教更多受到印度教影响,形成所谓密宗。另一方面,佛教诸多卓越思想为印度教所吸收,逐步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导致佛教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的入侵以及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教不拜偶像,其信徒将所到之处的寺庙劫掠一空,用作清真寺的建筑材料,于是佛教便在它诞生的土地上衰落了下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

 

像婆罗门教一样,印度教仍是多神教,其主要神灵包括毗湿奴、湿婆等。它保留了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也吸收了佛教的某些主张。笈多王朝的历代国王多是印度教徒,也有助于印度教的发展。佛教僧侣多集中在寺院里研习经文,日益脱离社会,影响逐渐下降。

——晏绍祥著《世界上古史》

学生活动:佛教自身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入侵挤压佛教的生存空间;不受笈多帝国统治者重视;佛教徒脱离世俗社会,影响力下降。

PPT呈示地图:《亚非欧宗教传播》

教师活动:如图所示,佛教虽然在古印度本土生存艰难,但它在积极向外谋求生机,不仅在南亚次大陆广泛传播,还传播到其他地区,后来又传入我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驱动问题:请大家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思考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PPT呈示两则材料:

在阿育王时期,佛教空前的发展,并传播到黄金大地(老挝),此时孟族在黄金大地的西部势力很大,把佛教定为国教。用于记载佛经的巴利文字被孟族人改造成为自己的文字。后来,缅族人迁徙至此与孟族人杂居,接受了孟族人的文化,把孟族文字改造成为缅文字。

——陆蕴联:《浅析老挝文字的历史渊源》

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

                    ——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学生活动: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宗教、习俗、语言、文字、建筑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印度文化向北向西传播。佛教对中国及东亚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印度的10个数字符号由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PPT呈示:吴哥窟图片

教师活动:世界遗产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是受印度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影响的典型例证。古印度文化是如此多彩,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其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PPT呈示材料:

今天,印度有八种宗教并存: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祆教和巴哈伊教。印度有上百个民族,较大的民族有11个。据1971年印度的人口普查,印度有700多种语言,这还不包括一千人以下的人群所使用的方言。现在,印度的主要语言有18种,其中13种属于印欧语系,4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1种属于汉藏语系。

学生活动:多元文化的统一体(多样性

PPT呈示材料:

他们(高种姓者)认为,与死了的动物或人体的排泄物接触的工作,如猎人、屠夫、制革匠、洗衣匠、理发师、清洁工等,都是污秽的工作。从事这些职业的首陀罗或贱民,也被视为不洁净的人,不得与高级种姓者接触。在饮食和起居上,低级种姓者与高级种姓者不能同桌而食,同室而居,甚至不能同饮一口井的水。高种姓者不能从首陀罗手中接受任何食物。

——朱明忠.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01).

学生活动:严格的社会等级等级性

PPT呈示材料:

宗教是印度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在印度人看来,第一,外部物质世界、花天酒地的物欲生活,都是引诱人作恶的祸根,是人实现解脱的障碍;第二,人的肉体,也是一种物质,它所具有的自私、贪婪、享乐欲望,都是实现解脱的障碍。因此,必须克服人的肉体性质,割断人对外界物质的追求,只有如此,人才能摆脱物质束缚,及早达到解脱。

学生活动:轻物质,重精神宗教性

PPT呈示材料:

在印度悠久的历史中,……许多外来的民族或种族来到印度,如波斯人、希腊人、安息人、大夏人、西徐亚人、匈奴人、突厥人、初期的基督教徒、犹太人、祆教徒等等。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但最终都被印度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印度“就像大海一样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每一种外来文化传进来,随着岁月的流逝,皆渐渐地屈服于印度文化不可思议的童话般的力量之中。

——朱明忠.综论印度文化的特点[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01).

学生活动:融合同化包容性

教师活动:因此,我们用“梵我一如”来概括印度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凸显印度文化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尼赫鲁总理讲的“印度精神”的内涵。

 

学习任务二:了解古代东亚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华风东传: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0m

过渡句:拜访了西南的邻居后,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东方。朝鲜和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邦,历史上,两国同中国的关系非同寻常。

驱动问题:《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请同学们根据文献和表格,想一想它们最能体现朝鲜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PPT呈示材料:

国学属礼部,神文王二年(682年)置。……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诸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㩴用之。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38,《职官志》。

学生活动: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PPT呈示图片:朝鲜舞蹈、文字;日本法隆寺、紫式部塑像。

教师活动:中日朝三国自古交流频繁,朝鲜和日本在历史上都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画面中的朝鲜舞蹈、文字、法隆寺和紫式部雕塑都是这两国文化的瑰宝。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到古代朝鲜和日本在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在书中划出来。

学生活动:填表





 


教师活动:中朝隔江相望,自古交往频繁。除了中华文化影响朝鲜外,古代朝鲜文化也传入了中原地区。再来看日本。浮世绘中这座山是日本的象征之一——富士山。

教师活动: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列岛的形状、土壤构成及其居民习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塑造了日本的民族特性。虽然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日本列岛上就已经存在居民和聚落,并经历了绳纹、弥生两个新时期和农耕文明,但直到五世纪初,日本才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六世纪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向唐朝行政体系学习的成果,废除了大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大化改新后不久的奈良时代是日本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深受当时中国的盛唐气象影响,农业、手工业、商业皆达到高峰,佛教、文学艺术兴盛,在建筑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驱动问题:日本文化的形成颇具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日本吸收中华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PPT呈示材料:

文字及儒家思想最初是通过百济人王仁携《论语》和《千字文》来日,日本从此有了文字,其意识形态也发生改变。随着日本的统一,它加强了对朝鲜的侵略。但到5世纪末受到新罗的排挤,日本在朝鲜逐步失去势力。在国内,部民奴隶制衰落,父家长制兴起,新旧势力斗争激烈。日本需要加快学习中国的步伐,直接派遣大批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

学生活动:

1)变化:由被动到主动;由间接到直接。

2原因:国内政治矛盾的尖锐;在朝鲜扩张的失败;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力强盛,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驱动问题:大家再根据这段材料,分析一下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PPT呈示材料:

至少从8世纪开始,日本在政治和文化成就方面,在围绕中国的东亚各国中,它是名列前茅的。日本人吸收了很多中国文化的成分——汉字、政府组织、建筑和艺术的风格、哲学和宗教体系等。但是,几乎在每个领域里,他们都把学到的东西打上自己的印记,从而保留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风格。

——[美]约翰·惠特尼·霍尔著,邓懿、周一良译:《日本——从史前到现代》,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页。

学生活动:

1)由被动到主动、由间接到直接

2)选择性与主体性结合

教师活动: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汉风和魂”。日本将外来文化吸收、选择、融合,择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坚持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日本特色的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是这是日本作为一种弱势文明的表现。

驱动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思考由中、日、韩三国组成的东亚文化圈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PPT呈示材料:

自古以来, 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 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 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其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大韩民国政府文件:《同中国文化再相逢》(1992)

学生活动:

1、以中国为中心;

2、宗藩关系发挥政治纽带作用;

3、儒家学说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4、佛教成为普及的宗教;

5、汉字成为共同的文字。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古代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所以中国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东亚文化圈”中核心

 

学习任务三: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三、独树一帜:美洲印第安文化(10m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前往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美洲文化

驱动问题:古代美洲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哪些呢

学生活动: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化

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印第安文化是独树一帜的呢?他们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呢?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30-31页梳理出来。

PPT呈示表格:

 

教师活动:非常好,除了我们所列举的文化以外,印第安人的手工制品也独具特色,如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十分精美。

教师活动:16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文化很少与其他大陆的文化交往,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我们说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驱动问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赐予我们的文化宝藏,而在玛雅文化中,也出现了金字塔这种建筑。美洲的金字塔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PPT呈示图片:埃及金字塔和羽蛇神金字塔

教师活动:请大家看图片,左边是古埃及金字塔,右边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建于9世纪的羽蛇神金字塔,羽蛇神在当地人眼中是太阳神的化身,也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塔顶神庙的南面窗口正对着南极,人们可以观察太阳、月亮和金星的运行轨迹。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思考印第安金字塔与古埃及金字塔在用途上有何区别?出现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

1)区别:虽然考古学家在美洲金字塔中也发现过一定数量的人类遗体,但印第安金字塔主要是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可作为天文台;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2)原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印第安人崇拜自然神和太阳神;古埃及人认为来世更长更重要。

驱动问题:16世纪以后,印第安文化遭遇了空前的劫难。如今,这些古老而神秘的金字塔依然伫立在雨林深处。那么,同样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中国、印度等古老的文化可以延续,而美洲印第安文化却惨遭毁灭呢?

PPT呈示材料:

在白人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尚处于石器时代,大部分部落使用骨箭、石刀及其他石制工具,由于文化的接触,铁器、火枪传入土著部落,那些从事农业的部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而平原印第安人则从西班牙人那里学会用马作运输和兽力工具。

——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J].历史研究,1992(01).

    一次天花流行在1520年西班牙人第一次进攻失败后蹂躏了阿兹特克人,并杀死了刚刚继承蒙特朱马为阿兹特克皇帝的奎特拉瓦克。在整个美洲,随着欧洲传进来的疾病从一个部落传播到另一个部落,远远走在欧洲人之前,据估计把哥伦布来到前的美洲土著人杀死了95%。

——[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学生活动:美洲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欧洲殖民者入侵带来疫病的传播,殖民入侵中断了美洲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

驱动问题:大家看这段材料,想一想美洲文化本身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什么?

PPT呈示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学生活动:印第安文化缺乏交流互鉴。

驱动问题:这段材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你能举例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吗?)

学生活动: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发展而言非常重要。文化只有在交流和互鉴中才能更好发展。

教师活动:有关大洋洲的文化,我们可以课后阅读书本第32页的历史纵横中的介绍予以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丰富多元的古代文化。(切ppt

我们也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当代,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是引导人们过上更充实生活的一种手段。文化多样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与此同时,接受并承认文化多样性,特别是通过创新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话、尊重和相互理解。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521日确定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可见,保护本国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身体力行。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听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分享中国智慧的吧!

老师留一个课后探究活动给大家。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线上公开课教学反思

历史组 房源晟

 

本周324日上午第三课,我利用腾讯会议软件在高二文科班开设了一节线上公开课选修三《第5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今年是我们第一次使用统编教材的选择性必修教材,属于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教学的经验。

我课前精心准备,通读教材内容,并研读了大量关于古代文化的史料和论著,在对相关内容有了整体性的把握以后,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厘清了基本概念,明确本课的设计思路。本课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我将教学主题确立为多样、多彩的文化,展现世界文化的丰富与繁荣。通过学习任务引领,利用史料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以驱动问题推进课堂教学。较好地培育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在评课过程中,组内资深教师对本课一致好评。大家认为在疫情防控时期,本课的讲授很好地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利用腾讯会议实时沟通的特点,师生间的互动频繁,教学效果显著。培育时空观念素养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房老师把三个文化区域的时空线索进行了系统梳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很好地实现了素养的培育。

本课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考古资料的研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史料、解读史料,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