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成琪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苏武传》除却开头、结尾外,全文都紧紧围绕一个“逼”字,苏武的两次自杀和两次反劝降行为更是将本文的矛盾冲突激化到了极点。请同学们聚焦文章3到7段落,谈谈对以下问题的认识。
1. 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从苏武自杀的原因、结果、他人的反应、苏武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等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自杀原因 | 自杀结果 | 苏武的言行 | 他人的反应 | 苏武的品质 |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2. 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反劝降行为?从劝降人、劝降方式、劝降的结果、苏武的言行、苏武的精神品质等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劝降人 | 劝降方式 | 劝降结果 | 苏武的言行 | 苏武的精神品质 |
卫律 | ||||
李陵 |
3. 既然苏武想要两次自杀,为什么他又苦守北海十九年,这两者是否前后矛盾?
《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教师用书的重点很明确,要通过课文内容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学会赏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的细节描写,同时要让同学们探讨苏武的民族气节,最终懂得如何在新时代中传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明白“气节”的重要性,我想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主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同时体会伟大人物带给我们的精神触动,更想让孩子们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切实懂得真正的爱国,本着这样的目的,通过备课组的研讨,目标确定,思路明晰,开始准备教案。
一 预习扎实,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备课内容清晰以后,重点放在了苏武自杀的情节以及卫律和李陵劝降还有北海牧羊。赏析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品质,自杀的原因和自杀的举动带来的众人反应,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以及苏武的回答,另外便是北海牧羊的情节赏析。前期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让孩子们先下手,根据新坐标的基础知识整理完成重点字词与重点句式的预习,然后在第二节课再读文章,自己概括苏武人物形象特征,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当然,孩子们完成得很出色,基本概括到了忠君爱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勇敢顽强、立场坚定等表现突出的特征,同时细心的孩子们还看到了他的知恩图报,全都引用了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对文章内容实现了整体把握。但我想,这远远不够。
二 赏析“自杀”情节,探究人物形象特征
赏析“自杀”情节的时候,我用了ppt,主要还是问题设置,学生讨论作答,同时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复习,然而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效果,学生对处理课件上的知识点和记笔记看课本总是不能很好的平衡,因为问题设置在ppt上,学生就要去看屏幕同时又要结合课文内容,就显得十分分散,而问题参考答案一旦显示,就会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限制,所以ppt的使用,应该是语文课堂不断摸索的过程,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资料展示更显得有用一些。这一节课整体感受不是很舒服,加之天气炎热,略显疲态。
三 赏析被劝降和北海牧羊情节,
卫律:恐吓——威逼——利诱 苏武:强硬——宁死不屈
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汉朝薄情、家庭悲剧、切身体会、法令无常 苏武:绵里藏针、有理有节
原因:卫律、李陵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两人身份不同
总结课堂内容以后,重心便落在了情感教育——爱国这两个字上。去年大江南北传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便不自觉哼唱起来,爱国太大了,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这个信念,作为青少年,该怎么样爱国,这才是学习《苏武传》要获得的精神价值。我布置了两个题目,一是新时代中如何传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是谈“气节”,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结合现实实际,从自己入手,审视自我,反思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理想,由内而外明白体现爱国的真正内涵,并付诸实际行动。
孩子们所经历的时代,是和平而幸福的时代,生活中缺少磨难,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大风大浪,树立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基于生活的磨练和现实的认知上,只靠口头上坚定信念,必定没有很大的触动。对于青少年来说,建构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重要,会为即将步入的大学生活奠定精神基础,为将来步入社会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例如苏武北海牧羊时艰苦恶劣的条件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内心更加坚定,所以后来李陵劝降时即便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仍然坚守内心回答“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试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处境,会不会像苏武一样大义凛然、立场坚定、忠贞不二?
这样的问题,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必定是一场灵魂的洗练,只有内化于心、慎思笃行,反过来督促自我学习、努力成长,便是目的所在了,我很期待他们的作业,哪怕是在每个孩子心中爱国的种子上浇了一瓢水或者有阳光照耀,便足够了。我相信,未来的他们,会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