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结合学校第五轮主动发展规划,在校长室指导下,在教师发展处工作计划的整体思路和要求下,遵循我校地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我校的地理课程实施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尤其是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二、具体计划
1.加强学习,弘扬师德师风
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规范教研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以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为标尺,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实际,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严格遵守纪律和规矩,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廉洁从教,以身作则,规范执行。
3.深入研究,明确高考方向
2021届是新高考第一年,从题型、题量、题目的立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高考的变化,面对我校选择地理的学生占绝大多数的现状,面对现行新课本知识面广,但知识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上学年开始,我们已经将高一至高三教学的系列化提上日程,不同内容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度分别在哪个年级哪个时段进行教学,我们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基于此,今年高一年级我们把地理2和原来在高二授课的选择性必修2两本书进行整合,穿插授课,但不会刻意提高难度,更多的还是提高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度;高二年级,我们要完成选择性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难度和深度;高三年级,要做好2021届高考的研究,把握高考走向,研究高考素材和问题情境,提高教学的广度和匹配度。
3.引领成长,关注青年教师
目前地理教研组有7位年轻教师,占了组内教师的一半,青年教师是教研组发展的未来,为此,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青年教师成长营、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常州市高中教师评优课和基本功比赛、各级各类论文评比、组内每周一课,校际研究课等活动,抓住机会,提升基本功。严格执行日常师徒结对的听课要求,青年教师要做到先备课,再听课,再修改,再上课,做到内容熟悉,讲解到位,节奏合理。同时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注重板书、板画、板图等的练习。
目前在年轻教师中刘婷婷获得了省基本功一等奖,武晨旭获得市区基本功二等奖,张燕楠获得市区基本功三等奖,下一步我们的任务是在青年教师评优课上再获佳绩。
4. 主题研讨,精研每周一课
每周一课是边听课,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和主题研修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使授课教师,而且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其收获和意义远远超过一堂公开课本身。教研组主题式“每周一课”的具体操作如下:
(1)研修主题: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研究
(2)研究计划:
a.理论学习:项目研究负责人向全组教师推荐相关的学习文章,针对推荐文章的学习集中谈学习感想。
b.课例分析:文章的学习落实到具体课例的分析,由负责人通过文章学习进行课例分析,课例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分析他人的。
c.开课研讨:根据研究主题开设组内每周一课(开学初第一次教研组会议确定开课时间)。
d.反思总结:经过学习和实践,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地理核心素养),鼓励组内各位老师积极撰写各种教育教学文章。
5.课题研究,助力专业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通过课题研究,注重组内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发研究热情、深化研究意识、提升自我反思和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目前地理组教师领衔的课题主要有:
(1)省级课题《指向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的子课题《指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研究》,作为教研组新的研究课题,由胡方晓和刘婷婷老师主持,今年11月已完成中期评估阶段。后期应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成果。
(2)李丽萍和孙秦玉老师主持的《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目前正在积极申请省规划课题,基于研究的前沿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鼓励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有机整合,为自身专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6.多样活动,彰显学科特色
抓住地理学科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活动中体验愉悦和快乐,在比赛中体验竞争与合作,在成功或者失败后体验收获和反思。目前,地理学科特色活动主要有:
(1)第三届“地质模型”制作活动,在高一年级开展(李丽萍老师负责)。
(2)校“图识天下”活动和第十五届“全国地理知识科普大赛”,将组织高二地理选修班参赛(胡方晓老师负责)。
(3)根据学校安排,积极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电影与地理》、《旅游与地理》、《探秘北纬30度》等。
(4)开展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地理教研组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做好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尽快成熟起来,使地理教研组向更团结,更健康,更优秀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