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2-01-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成琪

学习目标

了解事件新闻通讯于历史的纵深中含蓄地表情达意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在坚持客观理性的新闻立场的前提下,表达观点态度的手法,重返历史现场,感受中国和英国以及美国不同的新闻立场和态度。

学习活动

一、划分新闻结构

二、新闻面面观

    香港回归,世界瞩目。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从不同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通过比较新华社、英国BBC和美邦联社报道,体会不同的新闻立场和报道方式。

他们在回溯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这悠长的句号。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为这个特别的日子开头的是香港常见的夏日天气,潮湿且极可能下雨。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子。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但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总督府一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我会回来。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候,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日般的烟花中画下句号。午夜来到,历史将把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质船航行半个世界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BBC费格尔·基恩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报道)

 

 


现实场景/细节描写

历史资料

表达情感

新华社




英国BBC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时代。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是殖民主义逐渐衰落,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的图像。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经缩小。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美邦联社1997年6月30日报道)

问题:比较新华社、英国BBC和美邦联对香港回归事件报道差异何在?为什么差异如此巨大?

出处

立场

新闻角度

情感态度

新华社




英国BBC




美邦联




教学反思

好的教学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把握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所以,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课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了。经常性的总结课后经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方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答复,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答复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设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缺乏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