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三中学 徐雨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个理解”视域下的教学设计能力,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有幸参加了2021年江苏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行们坐在一起,聆听、讨论、交流,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学生时期。五天来,我们分别听取了张必华、鲍建生、王金才、汪晓勤、祁建新、吴锷、徐稼红等专家学者不同风格的精彩报告,同时也深入教学一线听取了不同名师的同课异构,收获很大。可以说,每一天不同类型的报告,让我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授课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扎实的知识以及精湛的理论论述,使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下面是我这几天来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体会
这次培训授课专家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们根据要求精心筹备,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教学思想传授给我们。这些讲座交流,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通过学习,我深刻思考了数学的普适价值,对数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对数学抽象素养及概念教学也有了新的想法,认真学习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与案例研究,数学教育应要追求三体现、三研究、三创造,也学习了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我们又观摩了名师同课异构并进行了研讨。学员们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结合培训内容重新审视自己,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并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以及教科研发展进行了反思。
二、收获
1、数学教学应该突出数学的本质,关注知识的溯源。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回归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构与方法,揭示数学内涵,关注数学概念的核心内容;全面审视数学体系,以大概念,大单元的视角去引领整体教学,注意凸显知识内在的关联;教学设计要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根本,努力挖掘知识背景,以现实情境或理论情境为教育生长点去构建教学活动。
2、知识可以学会,也可以教会,思想是学不会、教不会的,是靠悟。数学教学的价值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落脚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普世价值,即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必备的数学文化素养与理想思维。
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自然与社会人文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体验数学的审美价值。这既是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从数学的知识源流,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社会角色,不同学科的多元文化等方面去落实,使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4、这次培训还安排了课堂观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缺乏对新教材的钻研,没有从大单元的角度去思考教学的主线,对于概念教学没有关注到知识的溯源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三、思考
培训虽然已经结束,可是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那么快就停滞。这五天的培训给我们的日常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繁重教学任务下如何去具体落实?这就要靠我们将专家们的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变为能真正服务于我们日常教学的有效元素,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是看你如何将你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际教学,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留恋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遇。培训的日子里我们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凑在一起相互交流,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训期间,我们每天上、下午到学院听课,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作业。最开心的事就是大家在一起分组讨论,遇到问题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感悟发表在各自的小组群里,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全体老师们俨然一个温暖而奋进的大家庭。
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将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素养,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我定会更加努力,增强学习,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