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教案
朱苏芮
一、教学目标
1.以试卷题目中的实词解释为例,掌握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2.通过探讨苏轼的苦与乐,体会苏轼的超然与旷达,学习苏轼的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试卷的实词解释题与翻译题,掌握如何解释文言实词。
三、教学难点
分析文本,探讨苏轼的苦与乐,并分析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任务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上周期末试卷的分析,我们再次认识到“阅读是促进语文学习,丰富内涵的关键因素。”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中,三中高一语文组为大家制定了“2021年寒假高一语文阅读书目推荐单”,其中在选读书目中,我们推荐了《苏东坡传》。但是在三天假期的调查中,很少同学选择阅读《苏东坡传》,有的同学认为已经了解苏轼,没什么兴趣;有的同学认为对考试帮助不大。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以及期末卷的文言文,为《苏东坡传》写一份推荐词。
(二)初读文本,总结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1. 本学期我们学习过苏轼的两篇课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期末测评我们再次考到了苏轼的三篇文章节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去探讨《苏东坡传》为何值得推荐大家阅读。
2. 假期已经让大家自主翻译过文本,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文章大意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在考试时,大家觉得最阻碍你们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分别是哪些呢?
预设:
(1)学生1: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度”与“经画”两个字词,阻碍了翻译的第一题。
①教师解释“度”:“度”有两个读音,一是du,意思常见的有制度、气度(名词)、渡过(动词);二是duo,常见意思为揣度,估量,可根据成语“审时度势”推断出。
②教师解释“经画”:“经”有处理的意思,可翻译为经营;“画”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解释为谋划、策划。(教师补充“经济”:经世济民;治国的才干)
(2)学生2: 第二段的最后两句:“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乎!”
教师重点解释“济”:文言文中常见三种解释,一是“成,完成”;二是“停止”;三是帮助,接济。根据相关语境可推断出本句意思为“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成功了吗?”
(3)学生3: 第三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教师重点解释:①“东坡”指的是东坡这块地,苏轼到黄州年余,因生活困难,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房废地数十亩,让他躬耕其中,这便是著名的“东坡”。次年苏轼在东坡筑雪堂,始自号“东坡居士”。
②课:主要有三种常见解释,一是按一定的标准检验,考核;二是督促完成指定工作;三是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根据语境,尤其“奴婢”推断出应是第二种意思。
③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④调:可组词解释为“调笑,调侃,开玩笑”
4. 教师总结文言文中解释实词的方法:(ppt展示)
(1)课本迁移法:如“棹”,可结合课文《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在课文中是船桨的意思,在这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用船桨划”。
(2)语法推断法:“无一字见及”,宾语前置,应是“无一字及见”,可以理解为没有一封信到我这;“自幸庶几免矣”,“庶几”作为副词修饰“免”这个动词。
(3)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实词意思:“故课奴婢舂以为饭”,因为对象是奴婢,因此带有“督促”的意思。
(4)组词推敲法:可结合现代汉语的组词推敲文言意思,“小儿女相调”,“调”可组词为调侃,调笑。
(5)成语对照法:部分实词可以根据现代成语,来猜测意思。“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在这作为“du”的几个意思明显不通,因此考虑读音为“duo”,可结合成语“审时度势”猜测意思为估量。
(三)深入文本,分析苏轼的苦与乐
1. 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大家可否总结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苏轼。学生填空:( )的苏轼?
预设:乐观、旷达、生活困难、矛盾
2. 结合本篇试卷,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苦与乐。学生小组讨论,从文中概括总结苏轼的苦与乐分别有哪些,你是从试卷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生明确:(1)苏轼的苦:第一段被贬,不得志(教师补充“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苦的不是被贬,而是接连被贬。)无经济来源,生活拮据;第四段无亲朋好友挂念
(2)苏轼的乐:第二段美食美酒之乐;第三段妻儿相伴之乐;第四段放浪山水之乐与渔樵杂处之乐。
(四)补充相关背景,探讨苏轼旷达的原因
1. 那么苏轼为何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还能感觉这么多的乐呢?
预设:苏轼的心态好
2. 苏轼的心态又源于什么呢?教师补充“苏轼的儒释道之学”(ppt展示)
(1)儒家之心:仁爱济世
仁者爱人,苏轼一生坎坷而悲壮,被贬三次,一次比一次苦,一次比一次远。但是无论流落何方,他都敢于逆流破浪,为民奔走。
被贬黄州,他发现当地因为贫穷有溺婴的恶俗,就组织成立救婴会,努力救助那些无辜的婴儿。
被贬惠州,他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
被贬海南,他见当地文教不兴,他便在当地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
因为有一颗爱人之心,便有一腔济世热情。哪怕颠沛流离,却也不改初衷。再多谗毁,也不能改变苏轼那颗柔软而仁爱的心。
(2)道家之心: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苏轼的祖父苏序崇信道学,苏轼在年幼时常常随着祖父出入道观,在八岁的时候,苏序便把苏轼送到天庆观,让苏轼和道士张易简学习,苏轼自小熟稔《道德经》,在苏轼幼年时,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便已给他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被贬黄州,苦闷难遣,苏轼在山水中重新领悟道家的意义,如《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去亲近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苏轼拥抱自然,寄情大化的道家思想,让他的心灵摆脱了现实的枷锁,扩大了人生的境界,呈现出一个旷达自适的苏东坡。
(3)佛家之心:身心皆空,即心即佛
佛家常讲“即心即佛”、“心生则种种生,心灭则种种灭”。
苏轼曾经给王定国的爱妾柔娘写过一首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精通佛理,自然明白只要心灵安顿,无论如何贬谪飘零,也无法让他消极颓然。
在黄州,他在东坡上饶有兴趣地种地,打着拍子教农人唱自己改编的《归去来兮辞》,他到惠州,痴迷当地荔枝的甘甜,赞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正是佛家的“即心即佛”,让苏轼虽然半生飘零,却随遇而安,无往不前。把这糟糕的人生,竟也活得有滋有味。
(4)总结:超然与旷达
历经黄州惠州儋州的淬炼,苏轼终于把儒释道融为一炉,它们化作人生的养料,成就了苏轼看破后的达观。这一生,有顺境有逆境,有出世有入世,有真实有虚幻,有济世救民,有山水自然,也有生死之间的了悟。在动荡的人生际遇中,儒释道在苏轼的身上交汇融合。
所以再多贬谪,苏轼也总是天趣洋溢、生机浩荡。无论是什么样的困境,他也总可以超然旷达、圆满自足
同学们,“苏轼的儒释道之学”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因此正需要同学们寒假仔细阅读《苏东坡传》,真正地走进苏轼的内心。
(五)总结
同学们,探讨到这儿,你们觉得这份推荐词最重要的或者必须要突出的内容是什么?
预设:苏轼的特点以及我们从苏轼身上所学到的即便身处不易,也要旷达乐观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结合课文、试卷以及你对苏轼的了解,完成推荐词。
“走进苏轼”教学反思
本次每周一课的设计有优点,当然也必不可少地暴露出很多问题,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一课一得
文言文知识非常地广泛且深厚,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把文言文所有的知识,包括断句、翻译、实词解释、文学常识等各种方法教授给学生,那么一节课的容量显然是不够的,并且也会造成一个结果,即每块内容都没时间讲深讲透,因此我决定根据班级的答题情况,着重讲“文言实词的解释”这一类题,重点带学生去分析在考试时,如何去推测文言实词的意思。但在真正进入教学设计时,又暴露出一个问题,即文言实词的解释有很多方法与技巧,如果一节课把所有方法都讲完,那么肯定也是讲不深刻的,因此我结合高中文言文,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将方法主要确定为五种,分别是课本迁移法、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组词推敲法,以及成语推断法。这样的教学实行下来,确实整节课还是见效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了也理解了如何解释文言实词。因此我认为课堂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如果实行“满堂灌”的课堂,那么学生终将一无所获;但如果每节课只解决一个知识点,那么长久下来,必会有所收获。
二、活动设计要真实恰当
由于新课标对情境活动的倡导,因此这一学期以来我也设计了很多的情境活动,但是每次的活动都不尽如人意,我也做了对应的反思,可是这一节课的活动设计还是不合情理。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任务: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中,三中高一语文组为大家制定了“2021年寒假高一语文阅读书目推荐单”,其中在选读书目中,我们推荐了《苏东坡传》。但是在三天假期的调查中,很少同学选择阅读《苏东坡传》,有的同学认为已经了解苏轼,没什么兴趣;有的同学认为对考试帮助不大。请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以及期末卷的文言文,为《苏东坡传》写一份推荐词。由给苏轼写推荐词,到给《苏东坡传》写推荐词,我反复斟酌了很久,最后决定是为这本书写推荐词。自以为有了情境任务的设计,课堂就会丰富精彩很多,但我完全没有考虑到活动设计的真实性与恰当性。在本次的活动设计中,我完全忽视了给《苏东坡传》这本书写推荐词,如果学生都没阅读过这本书,那怎么可能去写呢?所以我忽视了本次活动的可操作性,只是为了任务设计而设计任务,最后反而变成一个败点,一个累赘。
其实即使新课标倡导情境任务的设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每节课都需要去设计一定的情境活动,有的活动设计起来是锦上添花,那么确实可以进行对应的思考;但如果有的情境不恰当不合适,反而是一种累赘,那么宁可不设计,不如上一堂简单平实的课。有的时候,简单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