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谋篇布局——小说情节题教学方法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2-01-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谋篇布局——小说情节题的反思》

常州市第三中学  孔瑜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说情节的基本阅读方法

2.    掌握“谋篇布局”相关题型的解题要点

3.    关注小说题干的结构与解读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谋篇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具体题型中的变化,例如“如何统摄全篇”、“以……谋篇布局的作用/效果/用意”

2.    提高小说审题能力的精准度

【教学过程】

1.    原题分析:2020年全国新课标3卷《记忆里的光》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

学生做审题分析:题干要求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核心关键词:谋篇布局/“记忆里的光”/如何统摄全文

①思考“谋篇布局”的意思。

解析:谋:这里指的是计谋;篇:小义可指一篇文章,向广义上伸展,也可以说成是国事、家事、天下事;布局:对某事物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

——写文章时,在下笔之前先构思文章的主旨以及结构。

(“谋篇布局”指文章的结构,它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具体指三个方面:指根据主题、根据具体材料、根据文体特征等进行谋篇布局。)

 

②“记忆里的光”:不单指火车头发出的强大光束;更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即人生记忆里的光。(内涵的角度)——在谋篇布局的角度上,“记忆里的光”是文章的核心意象(灵魂、线索……)

 

③“如何统摄全文”

——围绕“记忆里的光”材料与材料之间是如何安排的?——从“篇”的角度看。——从内容上看,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我”  儿时看火车、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的“记忆”,这些“记忆”都与“镰刀锤头”相关。

——从“主题”的角度思考——“记忆里的光”如何使材料与主题发生关系——从主旨上看,结尾写“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点出了“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情感。(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我在“记忆里的光”的伴随下,成长的经历和一种信仰的形成。信仰对人生的特殊意义。)

 

2.    对比分析

参考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考生答案

1.童年看火车的经历让我初识镰刀与锤头并记忆在心;

2.青年当兵时贾队长带有镰刀与锤头图案的挎包让我印象深刻;

3.中年成为工人,与锤头的关系开始密切,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这个考生的答案有什么问题?

很明显,考生的答案没有理解题干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记忆里的光是如何把材料串联起来的,谋篇布局的意思是如何用这句话来统摄的。考生答的是这句话与各段的关联,但不是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理解和回答的。请大家仔细品味参考答案:核心意象,当然你说成本文的灵魂”“主旨也应该可以,强调这点是说它在全文谋篇布局中的位置;围绕这一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最后””呼应题目等,注意这些词是紧扣谋篇布局这个主题的,它的表达全是谋篇布局的专用名词。考生显然没有这样思考的视角与认识,这也是大多数做题者的不足,貌似只差了那么一点,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题,非懂题不可。

 

3.    旧题反思

再如:2017全国一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状态与感受,使主题突出。

考生答案:

1.“渴”是被困队员的感受,以“渴”为中心突出了当时的情况紧急、环境之恶劣;

2.先写“渴”最后写“解渴”,在情节上辗转起伏,在内容上突显了生命奇迹可贵与感人。

简评: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对比,可以发现思考方向不一致,题目是说集中写“渴”而不写其他的,这样写有何好处。考生答的是写“渴”有何内涵。也就是说,命题者是从文章的形式因素思考的,要考生从文本的表达艺术性角度来解读文本。但考生不理解这一点,只是从“渴”的内涵上来理解,因而在表述上就远了。

 

4.    总结

小说答题审题是关键,准确解构题干是解答小说主观题的钥匙。

 

 

 

【反思】

我对比一些同学的阅读题答案,发现,做好阅读题,有时只差那么一点点。很多学生在做小说阅读题时忽视题干的要求,自说自话。或者不明题干设问的指向,答非所问。又或者答题思维单一,始终走不出一个固化的维度。又或者碎片式阅读,没有整体感念,无法高屋建瓴的俯视小说全貌,以偏概全,难以得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借助这节课的审题训练,希望学生能够审准题干要求,审全题干角度。

在这节课中,对于“记忆里的光”是否是小说线索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我的处理不是很严谨。小说的“核心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否合适,学生所说的线索是否不恰当,值得深入的思考。其次,反思学生的思维角度,线索在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结构上的作用,是比较全面的审题角度了。应该在课堂上直接肯定。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做题能力是教学的双线。不能唯参考答案,也不能忽视参考答案,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与备课中能够有所精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