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2021—2022第一学期教研活动(9.27.)
发布时间:2021-12-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琛燕

2021年9月27日上午九点,音美教师邀请分管领导闫瑞老师一起参加音美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仍由教研组长朱冬健老师主持。

1、朱老师首先总结了下开学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以及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开课情况,特别是吴琛燕老师开的课题为《多彩民歌》的“每周一课”,将常州民间音乐融入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研究;

2、接下来,组内老师就完成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网上能力点学习任务,进行了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的学习汇报交流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这次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了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名师传授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9月27日,艺术组老师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网上学习情况,展开了教研活动。当天,组内老师各自介绍了自己选择的任务点的内容及完成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确,从教以来,我们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学中存有一些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但觉得很充实,受益匪浅让我们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等。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进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这次学习和汇报上传,也让自己对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了一个梳理和反思,为后期的工作方向树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图片1.png

                                                       202109.

 

附:吴琛燕老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群:民歌赏析和分辨

二、单元主题:民歌中的形式美和文化美

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单元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艺术表现:通过主题哼唱、语言模仿、动作感受,深化对传统民歌的认知

3、文化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暨民歌地域风格形成的原因,或更深一层了解民歌背后的人文内涵和价值。

四、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分析:

 1、《澧水船夫号子》

 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船夫号子这种民歌体裁的风格特征。

 对澧水船夫号子有单曲体和连套体两中形式以及他的结构有了解和认知。

 知道作品四个部分情绪变化及音乐特点。

 通过体验《澧水船夫号子》的艺术特征,认知感受其在速度、力度、语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探讨《澧水船夫号子》的文化价值,并能产生兴趣,发扬传承。 

2、《弥渡山歌》

 了解弥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

 对比感受南北山歌的不同

 知道云南民歌的典型结构特地“引腔”“主体”“尾声”

 体验作品在音调、旋律、节拍、节奏、装饰音等方面的特点。 

3、《宗巴朗松》

 朗读、学唱藏族民歌,初步感受藏族音乐。了解藏族民间音乐的三大类型(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通过聆听、分析,了解囊玛的体裁,知道它的结构特征。学习囊玛代表性的舞步。

了解藏族地理环境、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对藏族舞蹈动作成作适当探究。

4、《蝉之歌》

通过学唱、聆听,分析,认识《蝉之歌》独特的演唱形式、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特征。

了解侗族大歌产生的环境、通过对侗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方式的探究分析,总结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

本单元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节:《汉族民歌》,第二节《少数民族民歌》。

第一课时:以民歌的色彩区为内在线索,以体裁划分为依据,重点聆听《澧水船夫号子》,通过模仿、演唱、动作,剖析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了解劳动号子与语言、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比聆听《弥渡山歌》,在了解音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课堂小组探究南方山歌的特点和成因。评价反馈:辨别号子、山歌、小调(常州号子,陕北《脚夫调》、河北《孟姜女》、江苏《孟姜女》)。了解同一体裁不同的地域特征。

第二课时:以南北少数民族地理为为轴,重点欣赏、了解《蝉之歌》和《宗巴朗松》。通过观看视频、跟读少数民族语言、学唱、动作,分析、探究侗族大歌和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等,对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和风格能有初步的理解和认知,对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兴趣和热爱,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能有传承的意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