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孙秦玉《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
发布时间:2021-12-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教学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1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哥伦布1492年航海路线示意图

出发:9月8日星期六,一阵风从东方刮来,这阵风推动舰队稳稳向西行驶,航行最顺利时,一日可前进293公里,而且强风始终没有平息。

返程:1月16日星期三,船逆风航行,缓缓向北航去。

1月31日,风向转变,西风猛然刮起,这阵风似乎是朝着家乡吹去,帆船受风紧绷,一路顺风,高速横越大海。

 

【新课讲授】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图片导入)大气运动动画图

(2)意义: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图片导入)大气环流图

想一想:

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力。

(图片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图

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图片导入)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③东北信风的形成

(图片导入)东北信风的形成动画图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三圈环流

a.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图片导入)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动画图

盛行西风的形成

(图片导入)盛行西风的形成动画图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的形成

(图片导入)极地东风的形成动画图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三圈环流

b.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c.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图片导入)中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动画图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全球气压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全球气压带的形成动画图

全球风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全球风带的形成动画图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图片导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图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

(1).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

(图片导入)气流上升和下沉图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图片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

问题探究: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图片导入)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图片导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图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动画演示

【巩固练习】

1.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B   

1.png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由空气下沉而成

C.盛行西风是由极地高压吹出来的气流    D.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北信风带

3.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D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          D.亚洲与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4.资料显示:“1071-1999年美国东部樱花开花日期提前了7。下列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   )

A.气候变迁   B.生态平衡   C.温室效应  D.焚风效应

5.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分布图,下图中35°S附近6月份降水量明显高于12月份的主要原因是( B 

2.png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受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

C.受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影响                        D.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

620212月底,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25°N-36°N)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几百万人遭受停电停水影响,灾情非常严重。一般而言,寒潮对同纬度亚洲东部的影响强于美国中南部,其原因是(    C  

A.离极地冷气团更近                                   B.地形更利于冷空气南下

C.海陆热力差异更大                                   D.对流层西风带影响更强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假设条件开始,以热力环流知识为抓手引出三圈环流,教学过程当中尽量将理论知识具象化,动画、图片方便学生学习与理解,且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开展较为顺畅。但过程当中对于部分学生关注还不够,应当加强。

评课:

李丽萍: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吕秀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孙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