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任务群:民歌赏析和分辨
二、单元主题:民歌中的形式美和文化美
三、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单元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艺术表现:通过主题哼唱、语言模仿、动作感受,深化对传统民歌的认知
3、文化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暨民歌地域风格形成的原因,或更深一层了解民歌背后的人文内涵和价值。
四、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节:《汉族民歌》,第二节《少数民族民歌》。
1、《澧水船夫号子》
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船夫号子这种民歌体裁的风格特征。
对澧水船夫号子有单曲体和连套体两中形式以及他的结构有了解和认知。
知道作品四个部分情绪变化及音乐特点。
通过体验《澧水船夫号子》的艺术特征,认知感受其在速度、力度、语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探讨《澧水船夫号子》的文化价值,并能产生兴趣,发扬传承。
2、《弥渡山歌》
了解弥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
对比感受南北山歌的不同
知道云南民歌的典型结构特地“引腔”“主体”“尾声”
体验作品在音调、旋律、节拍、节奏、装饰音等方面的特点。
3、《宗巴朗松》
朗读、学唱藏族民歌,初步感受藏族音乐。了解藏族民间音乐的三大类型(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通过聆听、分析,了解囊玛的体裁,知道它的结构特征。学习囊玛代表性的舞步。
了解藏族地理环境、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对藏族舞蹈动作成作适当探究。
4、《蝉之歌》
通过学唱、聆听,分析,认识《蝉之歌》独特的演唱形式、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特征。
了解侗族大歌产生的环境、通过对侗族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方式的探究分析,总结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
第一课时以民歌的色彩区为内在线索,以体裁划分为依据,重点聆听《澧水船夫号子》,通过模仿、演唱、动作,剖析不同段落的音乐要素,了解劳动号子与语言、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比聆听《弥渡山歌》,在了解音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课堂小组探究南方山歌的特点和成因。评价反馈:辨别号子、山歌、小调(常州号子,陕北《脚夫调》、河北《孟姜女》、江苏《孟姜女》)。了解同一体裁不同的地域特征。
第二课时:以南北少数民族地理为为轴,重点欣赏、了解《蝉之歌》和《宗巴朗松》。通过观看视频、跟读少数民族语言、学唱、动作,分析、探究侗族大歌和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等,对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征和风格能有初步的理解和认知,对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兴趣和热爱,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能有传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