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哲理思辨类材料阅读材料的重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
2、如何进行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二、 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法 教师点拨法 小组讨论法
三、学习过程
导入(5分钟):暑假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漫谈——奥运会,奥运会中的明星——全红婵,你觉得她是一位强者还是弱者?(世界冠军强——出生贫寒 生而相对弱);苏炳添呢?(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黄种人的骄傲,但他生而比较强壮的白种人,黑种人来说也是弱的。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体育之效的精彩论述,毛主席有两个别称,一个是他小时候的小名“石三伢子”,是因为在他出生之前,他母亲已经生了两胎,但都不幸夭折了。他的妈妈为了保佑这个瘦小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便带他拜石像观音菩萨为干娘,故名“石三伢子”,一是他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时的笔名:“二十八画生”,为什么叫二十八画生呢?因为毛泽东的繁体字是二十八画,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有多少画吗?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在青年时便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了。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今天我们这节课,是想帮助大家翻越“写作文”这块山,帮助同学们找寻到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让我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1卷作文题为例,开启我们今天的探索吧!
(一) 真题回放,审题立意
1、PPT展示原题,确定立意
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关键词(或原文圈点勾画):
中心立意:
我已经布置了这篇作文审题立意的预习作业,现在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立意。(板书)
强与弱
中国体育之精神
前程万里,自强不息
强大而不自大
天予弱体
(二)评价打分,指点迷津(10分钟)
好,这是我们同学的立意,我们先放在这边。下面我们用3篇具体作文的例子,请同学们体验一回当高考阅卷老师的感觉,根据学案上提供的评分标准,为这2篇范文打分并说明理由,需要注意的是审题立意是否切题定等,思路,用例,语言,情感定分,我们这节课先关注审题立意,思路用例语言等我们以后再一一展开。
可能同学们已经提前看过这3篇作文了,心里也有一个数了,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评分标准,重新确定一下自己打的分数。(1-2分钟,小组讨论1—2分钟,说明理由5分钟)
范文一:(评分: )
奋斗的“弱者”最可敬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当今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里从来不缺强者,而那些为了理想而奋力拼搏,努力变强的“弱者”也许才真正令人肃然起敬。
自古以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定律早已被无数次打破。没有人是生来的强者,也没有人是注定的弱者。诚有言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即使身处囚牢,依然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成为历史上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反观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同样是处在国家灭亡的边缘,竟然在酒席之上声色犬马,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惊人之语。于是,两者截然不同的做法在后世得到了人们的评价。越王勾践不再是那个原来本该被记录在史书一角的亡国小君,而变成了一位转弱为强的勇士。而刘禅则注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成为了“软弱无能”“昏庸无度”的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是如此。在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而早已经过漫长的资本输出和剥削的欧美老牌国家更是视中国于无物,甚至还戏谑的称中国为“东亚病夫”。而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紧跟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等进步浪潮,努力建设新中国。于是,沉睡的东方巨龙终于觉醒。列强压迫,内忧外患的窘境早已化作过眼云烟。如今的中国,是能一手牵起“一带一路”,能在外交舞台上勇于直言,敢于争锋相对的强国。我们看到中国高铁领先世界,华为5G智连全球,中国制造享誉世界……
庄子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弱小与卑微不可能是生活的常态,但它却是走向强大的必然过程。没有人有资格去轻视一个奋勇向前的“弱者”。穿过布满荆棘的歧路,它们已然脱胎换骨,登上万人仰望的顶峰。
理由:
范文二:(评分: )
宁做我
自古以来,人在追求“强”“胜”之路上便未停下过脚步;而于当今之世,“强者崇拜” 更是愈演愈烈。“拜金”“慕洋” 不一而足,而现代人的自我也在“求强”之路日削月割以趋于无。面对当今的“求强”之风,我的回应是:与其求强,宁做我。
当下的“求强”,往往是“想要成为别人”。想做富人,想做贵人,想做业界大佬,想做巨擘大鳄。殊不知,强弱仅是一种状态,而“状态”之存在,乃是仰仗于“人”的存在。强弱更易,而自我永恒。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盈,长短相倾”。“状态” 处于无休无止的变化当中,不论强或弱,其依附的对象都是无高下之分的。常有人“恨不生在帝王家”,而其所歆的“帝王”都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因而,当我们卸去“强弱”的惑人外表,便会发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此看来,为“逐强”而舍弃自我,实为舍本逐末之举。纵观世界几千年,唯有“守我”者方能为“强”。譬如,我共产党,于上世纪的风雨飘摇之中,由一叶扁舟化而为顶天巨轮,靠的绝非是“效仿”或“追逐”,而是走出一个不屈的自我。面临强不可撼的国民党势力,我们绝非渴望“成为国民党”,而是选择成为“共产党”。当我们不盲逐于列强,不轻从于大党,我们方能走出自己的“强”。
“生而强大不必自喜也, 生而弱小不必自悲也”,并不是说我们只需坐等风水流转,甚至去“弃强还弱”,而是告诫我等,胜利、失败,仅是无限中的一瞬,正所谓“自强不息”。所谓“自强”,既是守己而强,既是接纳自我。很多时候,为了求强,我们否定自身;为了求强,我们盲从他人。但正如上所述,与其成为他人,更应接纳自我,如此方可成就自我,方可“自强”而“不息”。
然而, 当我们摒弃了对“强者”的盲羡和对自我的否定以后,“自强” 之路并未因此一马平川,恰恰相反,“自强”正是最为艰辛的探索,最为惨烈的牺牲。因为,当我们将自我交还给自我,选择的权力在我,选择的困窘也在我。但纵前路漫茫,又有何妨?奥尔加·伊滋卡尝云“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全部白费,只要我们不停下脚步,道路就会不断延伸。”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为强逐强,终归不强;为“我”逐强,方可为强。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唯有在强者如林时,不迷失自我,唯有在意欲盲从他人而强时,坚定自省一声“宁做我”,自我意义上的“强”,方可真正实现,而我们所追逐的一切,方可不沦于浅表浮华。
正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当我们不惑于“强弱”现象的纷繁芜杂而能“守己而强”,“强” 之状态方会如期而至。
理由:
范文三:(评分: )
变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万物都在变化中,可如何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质变呢……
要说神的代表,还要来谈谈巴雷尼。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能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就离不开母亲,也离不开自己日日夜夜的体育锻炼。这就彰显出了“体育之效”,使得自己发生小部分质变,而导致整体的质变。“体育之效”早在很久被毛泽东提出,可有多少人会真正实现这个效果呢,这也需要靠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一滴滴汗水终究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变化能带来许多,可最重要的还是贵在坚持,只有不断地努力拼搏,超越自我,这才是变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可谓是过程更重于结果。要成为神,便需修行自身,吾日三省吾身,实际行动造就变化。
刻苦的行动造就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明日之我则更上层楼。
理由:
(三)思维导图,升格立意(20分钟)
(1)审题:这则材料写了什么?(关注题目中的语言特色:长短,修辞等……)
A为材料划分层次,层次之间的关联与逻辑。
B这则材料中主要讲了哪些话题,重点是什么?
C什么是体育?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D毛主席为么要写这篇《体育之研究》?
E材料中有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吗?
F这则材料的隐含信息,你有读出来吗?
( 2 )这篇作文要你写什么?
A启示意义(感悟与思考):对你的启发是什么?你读完材料有什么样的感受?
B结合材料:如何把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与材料更好地结合起来?
C选准材料和自选材料的区别?
D明确文体:你想写什么文体?
E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意味着什么?除了不全文套作抄袭还提示了我们什么?
(3)立意:这篇作文要怎么写?
A如果你的立意是“体育”,“体育之精神”,那和材料后面的内容“强”,“弱”有什么关系?
B如果你的立意是“变化”那和“体育”,“强弱”有什么关系?
C如果你的立意是“自强”,“努力”,那么努力就一定可以变强吗?强就一定会变弱,弱一定会变强吗?
D如果你的立意是“强弱变化”,那么概念是什么?社会上公认的强弱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对大家公认的强弱有什么看法吗?“强弱变化”于个人社会国家的作用?
(四)善学善思,总结方法:
(五)课后作业,利益训练
1925年,鲁迅将1918年到1924年间的41篇杂文编订成集,定名《热风》,因为鲁迅对当时令人室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集子中最有名的文段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键词(或原文圈点勾画):
中心立意:
参考资料: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
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15年春,毛泽东的好友易昌陶因病英年早逝,这便使他愈加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绝非个人的事,这关系到民族的兴亡。
第一师范的七名师生因体弱而死更使他有感: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便向《新青年》杂志投稿,便是《体育之研究》。
1917年,国家积弱,列强环伺,毛泽东(1893——1976)是新青年(24岁),他重视“体育之效”,作为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积极谋策,令人感佩。
毛泽东明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开篇便指出:国力苶弱(nie),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体育对于个体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对于国家则能造就不计其数的身体强健、精神刚毅的国民。
这些对2021年的同为新青年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2021 年的高三学生是“两个百年交汇点”上的唯一一届考生,学生是前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建设者,躬逢“盛事”(盛世),学生应思考当下与未来、伟业与我的关系,并从中定义自我的价值与意义,选择奋斗的道路。
我们享受着前辈的馈赠,亦肩负着更严峻的使命。德尔塔病毒的常态化,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我们经历着台海局势的一触即发,科技芯片的技术控制,金融贸易的无形硝烟,意识形态的话语缺失……新的时代赋子我们新的挑战,更需要吾辈青年以铁肩扛使命,以青春熔铸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陈独秀痛陈“新青年”的六大性格特征:
一、人格形态——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社会观念——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人生态度——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民族视野——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伦理尺度——实利的而非虚伪的;
六、常识标准——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毛泽东又补充了一条:“强壮的而非虚弱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台词
教学反思:
1、教师首先要进行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学习,比如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
2、教师需要进行一个方法的总结,呈现出来,让学生做笔记。
3、教师在选择范文时需要选择范文片段,整篇的范文会对学生形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