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三首诗词研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诗词,掌握朗诵的技巧,体悟诗人的青春激情;
2.通过三首诗词的分析研讨,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从写作背景、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结构脉络四个角度分析研讨三首诗词,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人的青年时代,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代。这一时代,生命力勃发,创造欲望和创造力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乐观的时代。而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们,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在新学期之初,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长沙》,从词中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他激扬的青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三首诗词,感受诗人的青春,飞扬你们的青春。
(二)任务一:诵读诗歌,诗意青春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三首诗词,初步感受青春的魅力,感受青春的生命力。
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1.《沁园春∙长沙》:(1)重读字音的问题,如“看”、“怅”、“问”这样的统领字。总结朗读要注意语音。
(2)通过上阕中壮丽景色的描绘,我们要读出词人积极乐观的感情;下阕要读出词人作为革命者对于革命必胜的信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这首诗堪称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汹,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逐渐加快,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总结:朗读要注重语速。
(2)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于每一句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要做重音处理。
3.《红烛》:重音的处理,如“一误再误”;自我怀疑,自我肯定的语气。总结:朗读应该注重语调。
学生集体朗诵
(三)任务二:鉴赏诗歌,体悟青春
从不同方面分析三首诗词的异同,感受不同诗词中传达出的青春激情,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发言完,其他小组进行点评(优点及补充)
1.第一组:意象意境
这组同学抓住了三首诗词中的意象,并对意象的特点也进行了阐释,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最后的比较好像偏离了意象意境的主题。如果我说三首诗词的意境都可以用“壮”来组词,你们会有什么词来分别概括这三首诗词的意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通过对绚丽的、色彩分明的意象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构成了“壮丽”的意境,通过营造这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革命态度。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选取“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这样极具张力的意象,给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奇壮阔,因此可以说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那么通过这样类型的意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如“滚滚的洪涛”:写作本诗时,诗人正在日本的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时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通过这样壮阔的意象,感受到了诗人所想表达的愿望。
(3)《红烛》:本诗以红烛这个意象为主,写出了红烛以蜡为躯,以火为魂,两者相互依存的特点,但是红烛想要放出光芒,创造价值的唯一方法也是自然规律,便是要烧蜡成灰,这种想要成功便要牺牲,给人一种悲壮之感。诗人借红烛也是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
总结:因此我们鉴赏诗词,可以从诗词中的意象出发,抓住意象的特点,体会所营造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思。
2.第二组:结构思路
本组对于结构的分析并不明确,不详细。
(1)《沁》:我们已经详细讲过,可以明确知道本词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2)《立》:本诗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让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第五—七节,表达了对“力”的高度赞美,怒涌的白云有力、壮丽的北冰洋有力、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也有力,滚滚的洪涛同样有力,起承转合,过渡自然。
(3)《红》:全诗共九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声;第二部分(2-4)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第三部分(5-8)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红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四部分(9)赞美红烛精神。这首诗是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扣住“灰”与“泪”展开抒情,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
总结:因此,鉴赏诗歌还可以从作者创作诗词的结构思路出发
3.第三组:写作背景
都说“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成就时代”,我们今天的三位诗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位同学的对于三首诗写作背景的分析很详细,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了解某首诗,体悟诗人的情感,必然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鉴赏诗词的方法,即“知人论世”。
4.第四组:艺术手法
(1)《沁》主要是触景生情(不多讲)
(2)《立》中大力赞扬的“力”其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通过上面背景分析可知),力的毁坏指的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指的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除了象征以外,还有想象。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
(3)《红》最主要的手法也是象征,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同时诗句里面“残风”也象征着黑暗反动势力。除了象征外,反复等手法也出现了。
总结:我们还可以从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出发,体悟诗人的情感。
(四)任务三:评选诗歌,放飞青春
我们通过对三首诗词的比较分析,感悟到了不同诗人同样的青春激情,现在高一年纪即将举办关于青春的诗朗诵会,请同学们评选出这三首诗中你认为“最具青春风采”的诗,并从我们今天所讲的四个角度,结合我之前讲的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为所选诗词写一篇文学短评。
《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三首诗词研讨教后记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育人价值,我们应该建构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结构。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较之单篇课文的教学,群文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优势要广泛,深厚,持久得多。因此本次的每周一课,我勇于尝试三首诗词的群文教学,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三首诗词的朗诵与分析研讨,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感悟诗人的青春,飞扬自己的青春。因此我主要设计了如下三个任务,任务一是“诵读诗词,诗意青春”,这一任务要求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三首诗词,初步感受青春的魅力,感受青春的生命力。任务二是“鉴赏诗词,体悟青春”,这一任务已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课件从不同角度分析研讨三首诗词,感受不同诗词中传达出的青春激情,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任务三是“评选诗词,放飞青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对三首诗词的比较分析,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诗人的青春激情。现在高一年级即将举办“致青春”的诗朗诵会,请大家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最具青春风采”的诗词,并从今天所讲的四个角度为此写一篇文学短评。但是当课堂真正进行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课堂内容太多,面面俱到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我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且讲授朗读可以从“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把握,又让学生从四个角度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太多太满,导致最后一组学生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分析研讨诗歌还没来得及展示,最后一个任务也匆匆结束。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早已落时,因为这样面面俱到的课堂其实到最后学生什么也收获不了,不如只抓住一个点,讲透讲深。比如这节课我就可以抓住三首诗词的意象,重点让学生课堂讨论分析,最后展示出他们对三首诗词意象意境的探讨,也不是让他们提前查资料准备好,在课堂上实时的思考可能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效。最后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悟作者的情感,重新朗读诗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要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短短的一节课并不适合太多知识,我们只需要与学生探讨清楚一个知识点即可,那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大。
二、忽视学生学情,教学很难推进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三首诗词的分析研讨,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体悟诗人的青春激情。”但是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只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就想让学生掌握如何鉴赏诗词,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情与接受能力,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听懂,他们不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就导致整个课堂很难推进下去。其实对于新高一学生来说,本单元我们重点就是要学生通过对诗词意象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即可,不需要太过深入,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完全可以放到高二再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接受能力,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群文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要好好研究,多多实践,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