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在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聚焦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升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3、通过参与模拟政协等活动,提升公共参与的素养。 | ||
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领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
教学方法 | 议题式教学 | ||
课时 | 1课时 | ||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课 | 暖课视频:《2021开学第一课》片头
时政速递:东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国际国内疫情防控斗争、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美军撤离阿富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河南抗洪救灾取得胜利…… | 观看视频
交流近期国内外的时政热点 |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
授课 | 议题一:感受社会生活,领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
教师过渡: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两部分构成,其中的物质生活过程叫社会存在,精神生活过程叫社会意识。 名词点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判断:提供社会生活的部分素材,判断社会存在或者社会意识。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视频:《觉醒年代》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片段 网友热评伟大建党精神。 一组探究: 1、请谈谈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3、有人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伟大建党精神,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你点评此观点。
展示四张《觉醒年代》截图(张勋复辟、李大钊宣传共和)。
概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介绍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
尝试判断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观点点评
|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讨论交流中领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
议题二:剖析社会生活,揭示社会历史的真正本质 | |||
教师过渡:回看建党百年我们国家的变化,早已由原来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发展到今天红旗飘扬、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促成了这种变化发展? 播放视频:百年劳动者面孔——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经典选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师生总结: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而这些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实践才能获得。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教师过渡: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在实际生活中,这二者存在于不同的具体领域之中,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 课堂活动:现在请大家来判断一下以上视频截图反映的内容分别属于哪个领域。(呈现六张截图)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阅读文献 回顾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领会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巨大意义。
学生判断 | 情感教育: 光荣属于劳动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加强前后知识的迁移、运用
加强前后知识的迁移、运用
| |
议题三:参与社会生活,推动历史发展看青年行动 | |||
教师过渡: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途径很多,适当展开)
学生提案:2021年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部分提案 1、《关于进一步做实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的提案》 2、《关于推广商品包装上垃圾分类标识的建议》 3、《关于规范管理新兴盲盒经济产业的提案》 4、《关于完善三孩政策下“促孕增生”举措的提案》 5、《关于进一步完善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保障的提案》 6、《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升科技适老水平的提案》 请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提案,并说说理由。
活动建议:请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扎实的社会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提案,向有关部门提交。 | 学生交流
选择最感兴趣的提案,说明理由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树立榜样,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公共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 |
结课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现在,就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觉醒年代。分享李大钊同志的一段话:“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
反思 | 本课以“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为指导思想,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本课遵循生活逻辑,从“感受社会生活”、“剖析社会生活”到“参与社会生活”,层层递进,让学生真正体悟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实践观。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公民意识,在价值辨析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的深刻解读和整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用教师的研促成学生更加高效的学,重难点的突破还可以更加明晰,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把握好难度。 | ||
评课 | 李文伟:整体设计打破教材固有的知识顺序,力求以生活逻辑来重构整个框题的内容,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突出重点,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温惠红:选用伟大建党精神为主要素材,符合教情和学情,贴合时政,增强了政治和哲学的学科味。在处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难点时,可以选择更加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概括出结论。 刘 鹏:本课思路清晰,议题设计合理,层层推进。对于全部社会生活的两分法和三分法内在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 刘 志:本课教学内容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思维。可以在视频使用过程中适当精简,让课堂更加紧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