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像判读与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完成了对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对一些图像题目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缺乏较为整体的、系统的的学习与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人文试题中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分析
2.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方法,熟悉各种题型,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新课引入 | 【课堂导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现在“无图不成题”已经称为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与文字语言比较,地图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形象直观,既可以表示各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反映其质量特征与数量差异,又能表示各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 【图片展示】 1.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反映其质量特征和数量差异。 2.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 |
通过图片感受地图语言的形象直观。 |
以大量图片展示的形式引出本节课,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教学环节一:基础知识 | 【图形分类】 地理分布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相关关系。 地理示意图:用简明形象的或直观的图形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 地理统计图:借助数学工具说明地理事物的数量特征、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等。 【图像判读技巧】 (1)先看图名,明确图像中主题要素,联系与主题有关的地理知识与要素。 (2)确定方向,图上方向与空间方向相吻合,明确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 (3)观察图例,了解地图上各种图标、图案、符号、颜色的释义。 【图像分析技巧】 (1)形态趋势分析:地理要素空间上的集聚状态,沿着某一个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增大或减小);地理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的几何形态描述(条带状、同心圆状等)。 (2)相关关系分析:地理要素与空间上相邻要素的关系;要素分布与其他要素分布关系等。 【案例分析】(08广东卷)读图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形成原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
学习图形分类、图像判读技巧、图像分析技巧,分析所给案例,培养图像分析能力。 |
运用大量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教学环节二:地理分布图 | 【过渡】:曾经写出《地理学思想史》的普雷斯顿.詹姆斯曾说过一句话“回答有关位置的问题是这门叫做地理的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地理分布图可以说是地理试题中最主要的图像之一,接下来我们看看有哪些类型的地理分布图。 【图像分类】 (1)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分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图。 (2)根据地理要素特征、属性分为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图。 【探究1:点状分布图】 (1)概念: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 (2)内容:表示分布地点(空间位置);表示事物类别(利用不同图例表示各种地理事物);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或在符号旁边注明数量来区分)。 (3)判读技巧:读图,思考如何对分布全面且较为准确的描述(整体→局部) (4)案例探究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简述该国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基本读图顺序:图名 → 图例 → 分布情况 步骤: 答案:该国城市整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西部城市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等级较高的城市较多;东部城市分布较为稀疏,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等级较低的城市较多。 (5)探究结果:
【探究2:线状分布图】 (1)概念:常用线状符号表示交通线、河流、洋流、等值线等。 (2)内容: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 (3)判读技巧:读图,先明确关注点,之后借鉴点状分布图逐步表述,注意点、线差异。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 (4)案例探究: 指出图示地区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假滴无冻害的原因。 基本读图顺序:图名 → 图例 → 分布情况 步骤 找叠加(相关地理事物)——原因:甲处受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5)探究结果: 【探究3:面状分布图】 (1)概念:用封闭的界线,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2)内容: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等值线法)。 (3)判读技巧:读图,在描述线状分布图的基础上关注面状图的轮廓特征及变化,注重面的位置、走向、面积以及形状。 (4)案例探究: 湖南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等40 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是株洲的支柱产业,形成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电力机车、飞机发动机、硬质合金和化工产品等产业的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请从交通角度简述湖南省株洲市建成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基本读图顺序:图名 → 图例 → 分布情况 找叠加(相关地理事物)——原因:重工业,大宗物资需要水运、铁路运输 (5)探究结果: |
通过案例学会图像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
运用大量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教学环节三:地理示意图 | 【图像分类】地理示意图一般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模式示意图等。 【探究4:地理原理示意图】 (1)概念: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2)判读技巧:识别图中地理要素,从箭头关系中提取信息。 (3)案例探究: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D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BC ) A.a增大 B.b增大 C.c增大 D.d减小 ①基本读图顺序:图名 → 箭头 → 紧扣题意 ②步骤: 识别图中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5)探究结果: 【探究5:地理过程示意图】 ( (2)内容:地理过程示意图中有些以数理统计图的形式出现。 (3)判读技巧:识别图中地理要素,关注要素的时空变化,寻找主导因素。 (4)案例探究: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2. 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D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①基本读图顺序:图名 → 箭头 → 紧扣题意 ②步骤: 瞄准图示主题,一般是题干或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 着眼时空分布,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的时空信息; 抓住构图要素,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等要素,描绘变化特点; 分析变化规律,构建变化过程,判断主导因素,推断变化趋势。 (5)探究结果: 【探究6:地理模式示意图】 ( (2)判读技巧:识别图中地理要素,判别分布规律,分析因素。 (3)案例探究: 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A.1 B.2 C.3 D.4 2.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3.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4)探究结果 【探究7:地理关联示意图】 (1)概念: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具有因果关系的图形。 (2)内容: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 (3)判读技巧:把握主体事物,分析过程,根据箭头理清逻辑。 (4)案例探究:
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合机械化耕种 D.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A.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
通过案例学会图像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
运用大量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课堂小结 |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够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图像题,希望大家能够用心记忆本节课的知识,为未来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课本中或试题中出现的地理图像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进行判读与分析并解决一定的问题,掌握系统的图像判读与分析技巧。
本节课准备时间较为充分,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但些许环节还是稍显生疏,例如本节课有大量的题目,有些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掌握,我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图片中含有很多的信息需要学生去自主获取,学生在观察图片、讨论图片、提取信息方面还不够熟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图片分析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系统讲述了六种地理图像的判读方法,教学内容量丰富且庞杂,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想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像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强化。
七、评课记录
优点:
①利用“地理图像判读与分析”这条主线将人文和些许自然知识点贯穿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并展示,设计新颖独特,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创新型课堂。
②利用真实情境题目,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教师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图片、环节的选择与设计也非常的不错。
缺点:在问题探究方面教师对于全局缺乏一定的掌握,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再接再厉。在创新型课堂设计的同时,应保证基础知识的细致讲解,教学最终要落脚在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