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轮微专题复习:《地域文化之传统民居》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二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新教材中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说明解释,并且以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为案例,介绍了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景观——传统民居。但是新教材侧重于科普,只是简单介绍了两处民居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高二学生而言,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浅显,因此,我结合今年一模地理试卷,以传统民居作为主题,进行一个系统地微专题复习,从地理视角看民居之巧,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目前,高中地理所有新授课都已经结束了,高二学生全面进入一轮复习。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如,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中国地形分布、中国人口分布、中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等。“传统民居”是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主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观有所感,能够从自身经验出发去分析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特色的影响。
教学目标 | 【人地协调观】 1、 结合案例,正确认识到在传统民居形成过程中气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比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的异同点,树立天人合一、人地协调的观念。 【综合思维】 1、 结合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分布图等,全面总结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影响。 【区域认知】 1、通过案例分析,熟练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能够说出北京、福建、重庆贵州等地的气候类型、地形特点。 【地理实践力】 1、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家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 ||
教学重点 | 1、 地域文化的内涵; 2、 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
教学难点 | 1、 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播放音乐,展示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刚刚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景观。”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地域文化有哪些特点?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而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民居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特点。” “纵观我们本学年以来做过的大大小小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民居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考点。尤其是今年的一模地理试卷中就以福建土楼为背景,考察了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围绕“传统民居”进行一个微专题复习。” | 观看图片,欣赏绚烂多彩地域文化景观。
同桌交流,思考问题。“区域性、多样性、多特性、相对稳定性。” |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
|
新课讲授(一)
| 【前情回顾】 “关于传统民居的题目,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了。我选取了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回顾一下。” 案例一:冰岛“草皮屋” 提问:结合“草皮屋”建筑特点,推测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展示学生的答卷,其他学生对案卷答案进行点评。 学生答卷一: 学生答卷二: 讲解例题,展示参考答案。 案例二:日本“合掌造” 提问:结合合掌村的地理环境特点,简析合掌建筑的优点。
学生答卷二: 学生答卷三: 案例三:新疆“地窝子” 提问:当地采用地窝子的居住方式,据此推测该地的气候特点。 学生答卷一: 学生答卷二: |
学生点评:“第一份答卷字迹工整,要点齐全,注重语言的逻辑性,结合材料逐一分析;第二份答卷没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也没有写全。” 对照参考答案,订正题目。
学生点评:“第一份答卷的第3点表述不正确,稻草、茅草铺设屋顶,体现的是当地水田多,成本低廉;第二份答卷字迹潦草,答案不完整;第三份答卷很敷衍,没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学生点评:“第一份答卷漏答了一点,‘多大风天气’;第二份答卷审题不清,答题方向有偏差。” | 选取过往做过的有关传统民居的题目,学生重新做一遍,温故知新,一是检验学生对原题的掌握情况,二是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民居逐渐成为高考热门考点。
让学生从阅卷老师的角度点评答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的观念。 |
新课讲授(二)
| 【过渡】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会发现的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建筑有很大影响。我国国土面积大,幅员辽阔,东西大约跨5200千米,南北大约跨5500千米。从南到北,地理环境迥异,传统民居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分别领略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西南地区的吊脚楼。 “请大家边听介绍边做笔记,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朱奕宁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朱奕宁同学讲得比较详细,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给大家一点时间,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我们实行小组积分制,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本节课结束后,得分最高的小组的组员,平时分各加10分。” 【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在学案上及时补充。下面,我们开始南下,到福建来领略一下当地的民居特色。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俞佳希同学为我们介绍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 “大家在观看PPT的过程都认真做了笔记,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尽可能总结得比较全面正确。” 【教师总结】 【过渡】对比一下四合院和土楼,我们会发现二者的建筑差异很明显。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民居也各不相同。在今年的一模地理试卷中,以福建土楼为背景,考察了一道综合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道题目。 展示高考题,读题分析材料。 【过渡】最后,我们前往我国西南山区,去探一探吊脚楼的神秘与秀丽。 “下面,掌声欢迎杨雨洁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西南地区的吊脚楼。”
“给大家一点时间,小组交流交流,探讨一下吊脚楼的建筑特色与当地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各小组积极发言。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各小组积极发言。
分析材料,完成题目。 “(2)节约建材,降低成本;减少防御盲区,提高安全性。 (3)斜坡屋顶,反映降水较多;石脚地基,表面河流水位变化大,多洪涝;环形结构,墙体厚实,适应多山多地震;夯土墙体,体现土质黏重。 (4)冬季,墙体高,阻挡冷空气进入;底层厨房为热源,暖气流上升, 在屋内循环。夏季,墙体厚,隔热性能好;长屋檐,夏季遮阳效果好;门窗狭小,加大气流运动速度,易散热。”
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积极发言。 |
三位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思考,总结民居的建筑特色并说明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三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轮复习,适当做一些高考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高考动态。 |
课堂小结 | 了解了以上三处传统民居后,我们会发现气温、光照、降水、风、地形、地质等对聚落建筑影响颇深。这些地理要素主要是通过传统民居的屋顶形状、覆盖材料、墙体、窗户、房屋朝向、建筑结构等反映出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民居,也许我们可能从来听说某种民居,但民居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环境要素是大同小异的。请大家在课后自行了解非洲苏丹的茅草房、陕西关中的半边房、胶东半岛的海草房。 |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
【板书设计】:
【微专题复习】 《地域文化之传统民居》
一、地域文化
1、概念
2、特点
3、内涵
二、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
【教学反思】
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二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新教材中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说明解释,并且以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为案例,介绍了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景观——传统民居。但是新教材侧重于科普,只是简单介绍了两处民居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高二学生而言,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浅显,因此,我结合高二的习题作业和高三的一模地理试卷,以传统民居作为主题,进行一个系统地微专题复习,将知识点讲解与题目练习相结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本节课以“民居那些事儿”作为话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一改往日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做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环节,“前情回顾”、“本集看点”、“下集预告”。课前让学生完成了三道与传统民居有关的题目,课堂上我带着学生一起读题、析题、解题,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与此同时,将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规范答题与随意答题的区别及其得分差异。本节课以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西南吊脚楼为案例,这三处民居建筑特色的讲解介绍均由学生负责,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整堂课教学流畅,结构完整,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取得较好反响,但本节课仍存在如下问题:
1、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实行小组积分制,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学习热情高涨,认真听课做笔记,小组讨论时都积极发言。但是,这种热情是在利益驱动下的,学生有些过于在意小组得分,课堂上出现短暂的纪律失控。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结果预设,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时时把控课堂。对于小组积分制是否可以长久实施,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后续还需继续探讨;
2、过渡环节处理得不够自然,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3、这节课的主动权是交给学生的,三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三处民居的影响。学生虽然在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但是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尚浅,对于一些问题表述得不够恰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提升,将知识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牢基础,而不是仅停留表面。
【评课】
二中孙瑾老师:
近几年,考察蕴含传统文化的地理试题趋于频繁,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中凝固的艺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今年高三二模考试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以福建土楼为背景考察相关知识。由此可见,研究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高考是很有帮助的。
张老师的教姿教态得体,语言清晰洪亮,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授课过程中整个人也表现得非常自信,完全看不出来是刚入职的新老师。
这节课内容充实,设计了很多小组活动和师生互动,看得出来,张老师在课前花了一定的心思。这堂课从复习习题入手,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做过的题目与知识;再由学生介绍三处典型传统民居,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地理环境对三处民居的影响;最后再回归高考题,对知识进行凝练提升。这样的一节课,我相信学生们都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了较好的理解。
三中陆唯梅老师:
这节课有很多亮点,值得大家借鉴学习。张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选取了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民居作为探讨话题,学生也都能积极探讨踊跃发言。这堂课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学生都精神抖擞,是一个闪光点。
这节课是以微专题形式进行的一轮复习课,教学内容稍微有些浅,应该再挖掘一下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对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西南吊脚楼进行了详细介绍,也分别总结概括了地理环境对三处民居建筑特色的影响,但这些知识毕竟还是零散的,考试也不见得就会考察这三处民居,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应该带着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些共性通用的知识或者答题框架。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