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破立结合,增强说理力量》教案以及反思
张丽明
一、什么是“破”与“立”
二、怎么“破”
(一)耿直的“破”
以新疆棉花事件为例,学生自由发言,谈怎么破
出示例子,分析总结:摆事实———析本质、析目的——明态度
(二)委婉的“破”
出示四则“破”的经典案例,要求归纳共同点,找出不同点
共同点:不直接否定批评,以退为进;顺着对方的逻辑,得出荒谬的结论——归谬法。
都属于归谬法,但是这4个例子实际上又都不同:第一则,直接指出逻辑的矛盾;第二则,举反例;第三则,比喻类比;第四则,同类类比。最复杂的是第四类,存在比较长的逻辑链。
小结“破”之法
三、实践“破”之法
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 字,什么 “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等。你觉得这个现象有问题吗?如果有问题,你打算怎么“破”?
学生思考、练习
交流
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某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脖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那这样的“亲自”真是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
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有悖常情与民心。
评论:归谬法+指出本质
四、结合例子体会破立结合的作用
分析几个破立结合的例子:雷锋精神这个题目,只立不破,就写雷锋精神在我们当代的意义可不可以?可以,那么跟破立结合的写法比起来哪个更好呢?破立结合会更切题,而且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请分析比较学案上关于雷锋精神的2篇文章,从“破立结合”的角度说有没有高下之分。
第2篇使用了归谬法中的同类类比,有归纳有演绎,把雷锋精神与文化中的瑰宝类比,文化中的瑰宝选择了唐诗宋词、贝多芬的音乐、梵高的画,属于不同领域的典型代表,指出它们都是时代的精粹,有着恒久的生命力,所以不会过时。又指出雷锋精神是普通人向善守真的典型代表,这是一种高度的总结归纳,因为是普世的美好品质,所以不会过时,这是很难去反驳的。关于第二种认识的反驳,是抓住了它的逻辑问题进行破解。物质丰富所以不需要艰苦奋斗,这种判断只看到了最浅层的关系,打破它就只要分析出其他更为复杂的关系。片段所体现的思维更为复杂。而文章中的破只使用了例证法。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给第一篇文章打高分,因为这个题目,“立”是重点,第一篇文章“立”的部分更有针对性,更有现实意义。而第2篇文章,如果没有那段破,分数又会降低一个档次。我们从这个比较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第一,“破立结合”是可以丰富说理增强说服力的。第二,要明确重点,片段的精彩好过没有,但整体更为重要。那么是不是一定就是“立”是重点呢?不一定。
请看第二个题目回放。
这个题目,提建议这个任务,是不是很明显就应该以“破”为主?这篇文章,去掉“立”的内容是不是也可以成立?但是加上“立”它就可以上一个层次,为什么?因为就作者来说,指出问题之后还给出解决方案,显然对能力要求更高,而对被你否定的人来说,你批评之后还给出具体怎么做的建议,显然更具有启发性。
五、总结:明确重点要牢记,结合使用能加分
反 思
这堂课是在喻晓玲老师公开课的基础上设计的,使用了她很多的资料和思路,感谢喻晓玲老师。她讲的是驳论,为什么她上过以后我又变换了一下思路讲“破立结合”?因为一模和二模的作文都可以用到“破立结合”这个方法,而在以往的写作,这个方法我们讲得很少。这个跟新高考写作方向的变化有关,如今的作文题生活情境性更强,常常有“拨乱反正”的任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专门给学生讲一讲。
一开始想法很多但是一片混沌,改来改去,就越改越简单清晰了,先讲“破”,因为学生对“立”是熟悉的。关于“破”,讲了“是什么”和“怎么样”,讲“怎么样”时把“归谬法”和直接的“破”对举来讲,重点讲“归谬法”。关于“归谬法”的四种类型很是费了一番脑子,因为没有现成的这种归类,是我自己为了让学生认识清楚做的分类,其中的“比喻类比”和“同类类比”其实我自己也不确定这么讲对不对,但是能比较清晰地让人分辨出差异,所以就这么讲了。
之后的一个片段写作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练习一下学到的方法,从课堂来看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茫然的,个别学生能够想到一点,有的想到了“领导亲自吃饭吗”,我表示了肯定,这可以看做一种“同类类比”,指出这还是从“领导”的角度出发。有的学生想到了“酒店经理亲自下厨”,我引导他改为“厨师亲自下厨”,因为酒店经理与“亲自下厨”的关系不如“厨师”密切,再引导大家想其他的职业,例子就丰富了。还有的学生想到了从本质上进行批评,就是我之前讲的直接“破”。然后我投出范例,引导学生关注范例与他们所想的不同之处:有更为具体的场景描写,讽刺性更强。我自己感觉这个环节的引导是比较流畅有效的,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进行了引领,而且过程比较自然。
接下来设计了一模2篇文章的比较(这2篇例文都是我为了说明问题自己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改的),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到:第一,有些题目“破立结合”的说服力要比“只立不破”强。第二,“破”只是一种手段,本身虽然存在高下之分,但一篇文章好不好并不取决于局部的“破”的质量,而是要看整体。放二模作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些题目适合以立为主而有些题目适合以破为主,要根据题目的情况灵活判断。
整堂课我自我感觉比较流畅,说清楚了我想要说的问题,但写作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即使能被条分缕析讲清楚一个问题,距离学生真正能灵活运用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