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古代文言小说《促织》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古代文言小说《促织》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孔瑜

【素养目标】

1.了解作家蒲松龄,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走进情境

2020年春节,“口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人人追捧的宠儿,成为那年最贵的礼物;

2021年春节,“车票”从来没料到自己今年会备受冷落,无人问津……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许多事情变了,许多事情却又没有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隐藏着哪些重要的社会规律呢?

我校拟举办校内文学沙龙,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促织》等相关小说作品,就此问题开辟专栏,交流彼此看法。

一、任务活动一

围绕“促织”相关情节,画出主人公成名的心态波动图,并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在图中标记。

造成主人公成名心态剧烈波动和命运转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说什么?

1.让读者看见一个人受困于虫的无奈,看见虫玩弄人于鼓掌中的荒诞、非人的社会。

2.上位者的游戏,经过中间官员与人性贪婪邪恶的酝酿,会变成底层百姓的灾难。

二、任务活动二

成名因促织而受灾,又因促织而得福,在成名的人生转折处,有两次意外获救,分别依靠“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作者为何要安排这样神话幻想的手段来解决成名现实中的困境?作者想表达什么?

用荒诞神话的手段解决现实的人为困境,是作者对现实深刻的批判,也是作者对“成名”深切的同情,在人与非人(神)的巨大反差中强化悲剧之味。

作者想展示底层人物在社会压迫下得无力与渺小,展现底层人物命运的荒诞与悲剧。

三、任务活动三

作者为何要安排“大团圆”结局?

小说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1.大团圆结局

A. 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和谐大团圆

B. 饱含作者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天将以酬长厚者

C.中国小说家的传统:讽谏(委婉劝谏)

2.喜剧?悲剧?

外在的喜剧

①  成名一家苦尽甘来,现实的喜剧。

②“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

内在的悲剧

     

①现实的社会形态并未改变,人物命运的转折仍然不在自己手中。

②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底层百姓身心受摧残的事实仍然存在。

③喜剧的结局以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否定人的自我生命为代价。

④幻化神话本身就是为荒诞与悲剧而生。

3.小结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回顾情境

成名的儿子变成善斗的蟋蟀,成名自己更是变成蟋蟀的附属物,因虫而奔走悲喜,因虫而贫贱富贵;在这些“变化”中,什么其实始终都没有变?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的分析,联系自身的经验和思考,形成一份100-200字的小短文,为学校的文化沙龙专栏投稿吧。

【反思】

整节课围绕小说情节、主旨与作者创作意图鉴赏展开,整体环节还是较为清晰流畅的,学生课前预习的心电图给我很多意外之喜。但是整节课仍然停留在常规课的教学模式中,情境与任务的结合力度不够,学生的思路仍然是跟着老师走的,整节课对节奏的把控太强,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真正的启发思路,由学生主导课堂的走向。新课改之下的任务群教学与情境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的薄弱点,经过这次试讲,我收获颇多,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为中心,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信任学生思维的碰撞,而不是给出一个条程式的答案和教师解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