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乐文玉

【教学目标】

1、诵读领悟,把握情感脉络,体会“吟”这种自由体古诗在节奏上的变化美感;

2、探究梦游究竟是“梦境”还是“梦想”,以及与现实生活、文章主旨的关系;

3、体会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

【重点难点】

1.从文章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作者人生道路的关系,与“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吟诵细加体会。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任务导入:引梦

许多诗人都有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比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李煜《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其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所推崇的当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 读梦,整体感悟

齐读全诗,找出李白入梦和梦醒的诗句。

梦开始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这个梦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结束。

如此一来,这首诗的写作思路就很清晰了,以“梦前”“梦中”和“梦醒”的时间顺序写作。

三、 探梦

既然是“梦游天姥山”,那么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肯定是这首诗的重点,也是我们今天分析的重点。但是我内心有些疑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根据你们自己十几年做梦的经验,或者听他人描述或书中看到的有关梦境的文字,我们能否简单概括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做的普通的梦有什么特点吗?

无意识 杂乱无序 片段状 无逻辑 易遗忘 刺激后的反应 过去生活的回忆等等

那么,在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所写的梦,与我们普通人所做的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请男生齐读这一片段。读完后,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李白梦游天姥山的不同寻常之处。

明确:1、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入梦”。

为什么这么说?“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之”指的是“根据上面的传说”,具体指的是什么传说?读一读前四句,作为东海仙山之一的瀛洲山是难以寻求的,不如去找一找“或可睹”的天姥山。而且“天姥山”山势高耸,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特点,吸引着诗人一探究竟。所以“入梦之由”交待地清楚明白,表明了这是一次有意识的“入梦”。

2、梦境内容完整而有条理

我们先来看看,李白的这个奇梦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可分为哪四个阶段?找出有关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归纳总结。

月夜剡溪景,白昼山中景,傍晚洞外景,夜晚洞天景。

每个画面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使用独特的手法来描绘该画面的意境。要求:设想自己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或者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或者从听众的角度去想象……150字以内。提醒:符合本诗的意境,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

越交流越能发现这个梦的奇幻瑰丽,与众不同。那么,我们与其说这是李白所做的一场梦,不如说,这是李白梦想中想去的地方,是他在精神上的追求,是他想达到的理想境界。

四、 解梦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地就想追问,李白为什么要追求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呢?诗文中有没有交待?

明确:一方面,诗人通过抒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心痛苦(补充背景: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表达的是一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渴望。

另一方面,“吟留别”,是诗人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感到“不得开心颜”的时候,应当想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心情,获得精神的自由。

五、 回到最初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堂开始时候,我举的几个诗人写的有关梦境的诗句,其实,何尝不是他们内心的希望,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呢?

很多学生在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时候,会认为这是李白所做的一个梦,诗中描绘的都是李白在梦境中的所见所闻。但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所以这节课,我就打算带着学生来分析李白的梦和普通的梦之间有没有区别,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李白的梦并非纯粹的梦境,而是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很长,我先带着学生梳理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思路,然后集中讨论李白梦的特别之处。我引导学生关注李白入梦的有意识性,以及这个梦的完整性和有条理性。通过分析入梦的有意识性,我让学生赏析了诗歌的前四句,了解了李白入梦的缘由。然后,我们重点鉴赏梦中所见之境,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任务型写作,让学生以李白或者摄影师或者听众的角度,来描绘诗中的意境。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与其说这是李白做的美梦,不如说这是李白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境界。结合李白的经历遭遇,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李白写作本诗的目的,掌握了诗歌的主旨。

听课老师点评:这节课切入点很新颖,也贴合学生的实际,容易把学生带入设置的情境中,学生的参与度高。

教师自评:诗歌教学,重在朗读,这节课并没有较好的体现这一点。因为诗歌篇幅较长,可讲解的内容较多,如何取舍,抓住重点也是需要精心选择,这节课的任务型写作,因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展开,略有遗憾。但学生充分的预习,积极的思考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