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3、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
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 过洞庭》。
二、整体感知
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其景其人其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
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2、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景物特点:开阔 静 澄澈 (板书)
朗读上片。
3、下片。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
肝胆皆冰雪---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静
细斟北斗细----心静
(板书:平静 心胸宽阔 肝胆冰雪)
朗读下片。
4、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 平静 心胸宽阔 肝胆冰雪 (内)(人)
心会
↘景物特点: 静 开阔 澄澈 (外)(天)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皆澄澈。”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
-----妙处
6、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
讨论结果(板书):
1)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又。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类似的诗句如: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四、总结全词。
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知己的《念奴娇 过洞庭》吧。
历代诗词中的“洞庭情结”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反思
本周上了每周一课《念奴娇∙过洞庭》,这是一首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词,它是诗人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从桂林北归,途径洞庭湖时,即景生情写下的词。因此在备课之前,我觉得一节课如果单讲一首词显得有些简单且浅薄,于是我决定尝试“洞庭诗”的大单元教学,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大单元教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想通过“洞庭情结”这个概念,贯穿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关于洞庭湖的诗,当然也包括本节课所讲的《念奴娇∙过洞庭》。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带领学生回忆前两周恰巧学过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以此来引入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其他关于洞庭湖的诗。通过学生的回忆,以及教师的补充,我们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屈原的《九歌》、刘禹锡的《望洞庭》、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商隐的《荆门西下》、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呈现完这几首诗词文之后,我便让学生比较分析这几首的相同点,学生不难找出他们都共同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气势磅礴,以及诗人们的心怀天下,于是我进行总结:心怀天下的诗人们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的洞庭湖承载了心怀天下的诗人,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洞庭情结”。接着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便是比较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与之前的“洞庭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讨论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张孝祥的诗也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从“玉鉴琼田三万顷”可以看出,除此之外,本诗最想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澄澈,因为诗人想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澄澈来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澄澈。但是本诗最不同的是诗人将“洞庭情结”进一步发展,赋予了洞庭湖“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融合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最后总结,张孝祥继承了“洞庭情结”,更是丰富了“洞庭”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对“洞庭”这一意象的解读不深刻,不到位,学生还没有完全真正理解“洞庭情结”,教师就很快地进行了总结,因此学生对于“洞庭情结”理解的不够深刻。此外,课堂开始呈现的那些诗句,部分也不够恰当,如我想让学生总结出这些洞庭诗的相同点是洞庭湖的壮阔,但是我列举的第一句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并不能体现出洞庭湖的壮阔,所以课堂教学的精准方面我还需要多注意。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以及高潮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