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每周一课(房源晟)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5-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实录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内容分析: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本课作为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具有引领本单元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了冷战。它们按照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建立起两大相互对立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冷战持续数十年,东西方关系既有冷战的激烈对抗,又有相对缓和。在冷战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筑柏林墙达到顶点,也以这道墙的出现画上了句号。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双方在不妥协的姿态背后,对危机的处理都十分谨慎,尽量避免危机升级,最后通过谈判使危机得以解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本专题的难点是冷战的基本特征。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达到最高潮。美、苏双方在强硬对抗的同时,努力寻求妥协途径,避免危机升级冲突失控而引发战争。这两次危机以及初中已经学过的第一次柏林危机的解决方式,凸显了冷战的基本特征,即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武器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总结冷战的基本特征,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冷战的含义,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整体上维持了和平状态做出解释。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也是本课难点。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们建立并主导了战后国际秩序。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了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了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发展中国家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制约。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冷战发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认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形成时空观念,确立唯物史观;

2、通过研究文献史料和历史地图,分析冷战中的典型事件,探析冷战的基本特点,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3、通过了解冷战发展过程中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情况,认识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态势,辩证分析冷战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瓦解过程;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

教学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场白: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体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在盟军将领中,有一位将军颇具传奇色彩,他就是美国四星上将,人称“铁胆将军”的乔治·巴顿。

PPT呈示材料:

1945年末,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乔治·巴顿将军在课堂上向一群八岁大的孩子们发表演讲。巴顿肯定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是下一场战争中的士兵和护士。另外一场战争会到来的。战争总是会有的。

——[]沃尔特·拉费伯尔著,牛可等译:《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

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驱动问题:同学请想一想,巴顿所说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冷战。

教师活动: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由欧洲中心走向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波诡云谲的冷战岁月,面对那样一个紧张与缓和并存的时代。

新课讲授

发展性任务一:认识冷战的起源

一、无形之墙生发——冷战缘起,两极对峙

教师活动:提起“冷战”这一历史概念,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同学们都出生于后冷战时代,冷战产生的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我们首先一起看一下什么是“冷战”?

PPT呈示“冷战”的概念: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二战后期,主导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英苏三国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和私下会谈,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通过在这些会议和会谈中达成的协议、发表的宣言和公告、组建的国际组织等,构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雅尔塔体系是一套体现盟国整体利益和大国合作精神、能够有效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机制,而两个新兴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当时也曾出现了形成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机遇。

驱动问题:可是,这样一种看似既合理又符合大国基本利益的国际秩序,怎么会在此后短短两年之内便遭到了破坏呢?冷战是如何产生的呢?

PPT呈示史料: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的种子,在蔓延及生长。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世界上的自由人民指望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对领导世界犹豫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我们肯定会危及这个国家的利益。

The Truman Doctrine speech,1947.

驱动问题:这是1947年杜鲁门总统发表的国会演说,从中可以看出,战后美国最关心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美国关心自身在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萨纳柯耶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院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驱动问题:根据材料思考,美苏战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苏联则关心国土安全。

PPT呈示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和平的到来,使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由于美苏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不同,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并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

——徐蓝.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J].历史教学,2013(20)9.

教师追问: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促使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

学生活动: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他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具体来说,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反对共产主义,视苏联为其夺取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长期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它希望在战后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极为关注国土安全,尤其是西部边界。因此,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教师活动: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苏联当时的实力都远远赶不上美国。所以,从逻辑上讲,苏联不会也不应该主动挑战美国;从事实上讲,苏联在战后也没有直接触碰美国的利益。因此,就冷战起源而言,在政策取向和舆论导向上,主要和主动的方面还是美国和西方,但这并不表明苏联是“无辜”的。恰恰相反,苏联在战后初期的许多言行和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消除美国和西方的不信任感,反而助长了他们对苏联的战略性疑虑。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反复的相互撞击中,冷战局面终于在欧洲定格。

驱动问题:那么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的内容,完成这张表格。并简要说明。

学生活动:在政治上,19473月杜鲁门宣言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为应对美国挑战,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经济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计划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在军事上,美苏相继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在地缘政治上,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欧成为美苏冷战的前哨。







 

PPT呈示史料:

西欧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区发生这种阵营转移后,其他重要地区也会不可避免地步其后尘,这将急剧改变美国的地位。万一一个虚弱的联合王国不能抵抗如此强大的发展潮流,那么这种转变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Foreign Aid, European Recovery, pp18-19.

驱动问题: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西欧地区,美国最担心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西欧国家由资本主义阵营转向社会主义阵营,改变美苏实力对比。美国担心丧失对西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教师追问:那美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解决这种顾虑?

学生活动:出台并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驱动问题:美国出台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真正意图何在?

学生活动: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发展,维护美国在西欧地区的霸权。

 






PPT呈示地图:


PPT呈示材料:

战后苏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际组织中处于少数或孤立地位,受到各种制约。苏联的军事规模大,但它的军事能力远不如美国。苏联的经济规模只及美国的1/4,缺乏同美国竞争与对抗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刘金质著:《冷战史》(上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驱动问题:根据地图,结合材料说明两极格局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沙条约组织”华建立,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由于美国及其盟国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发展性任务二:了解冷战的发展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

二、有形之墙高筑——冷战发展,多极化显

过渡句:随着两极格局在50年代形成,世界随后经历了数个至暗时刻。

驱动问题:请例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双方剑拔弩张的危机时刻。

学生活动: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结合古巴导弹危机一起去感受一下当年人类离核战争最近的那段时光。

 

 

 

PPT呈示材料:《古巴导弹危机大事记》

时间

苏方

美方

19624-5

赫鲁晓夫提出要向古巴运送导弹。


1962年夏季

苏联中程导弹启运古巴。


1962829


U-2高空侦察机发现地空导弹基地。

19621014


U-2高空侦察机首次发现在建中程导弹基地。

1962104

第一批核弹头运抵古巴。


19621016


肯尼迪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

国安会讨论6种方案逼迫苏联撤走导弹。

19621020

苏军驻古导弹第一师进入战备。

19621024


舰队开始封锁古巴,战略空军进入战备。

19621026


肯尼迪会见驻美大使,要求48小时内撤离。

19621027

古巴击落U-2高空侦察机,赫鲁晓夫大发雷霆,决心撤走导弹。

肯尼迪会见驻美大使。

19621028

苏共中央主席团决定撤走导弹。

政府承诺不入侵古巴。

19621119


政府宣布取消封锁古巴。

资料来源:刘金质著:《冷战史》(上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21-537页。

驱动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苏联人会对古巴击落美军侦察机如此敏感?

 

 

过渡句:我们来看赫鲁晓夫的回忆。

PPT呈示史料: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

驱动问题:材料所说的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是什么?

学生活动:防止军事冲突,避免引起战争。

PPT呈示材料:

在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秘密渠道,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19621022日到12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张小明著:《冷战及其遗产》[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驱动问题:美苏是如何找到这种共同立场和语言的?

学生活动:通信,对话,谈判。

驱动问题:美苏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两国谨慎处理危机,双方首脑频繁对话沟通。双方都旨在避免冲突升级为武装对抗。

教师活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方式,充分表现了冷战时期两国处理相互间冲突的基本行为特征。在冷战期间,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尤其是避免核冲突,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为此,在处理相互间的冲突时,美苏都行为谨慎,努力寻求妥协与合作的途径。

PPT呈示材料:

表面看来,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但双方领导人都在关键时刻采取了冷静的态度,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尽力避免危机的升级和失控,并开始寻求摆脱危机的途径。在激烈对抗的同时,双方也在不断发出和解信息。

——沈志华等著:《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案例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页。

驱动问题:结合冷战的发展历程、古巴导弹危机和两次柏林危机,思考冷战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活动:

一是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

二是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

三是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

四是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过渡句:随着冷战的发展,两极格局中也很快显露出一些新的变化。

PPT呈示史料: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76日)英文版

驱动问题:请阅读尼克松总统的这段话,他看到了冷战中国际关系的一种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PPT呈示材料:

西方盟国之间因各自力量对比的消长而产生离心倾向。盟友们不再表现为小心翼翼和为自身发展寻找理由,而是在证明按照本国模式发展的合法性和价值。

——Gordon C. Schloming, Power and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p.97.

驱动问题:结合材料,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阵营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比如西欧和日本。

学生活动:战后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们不甘心完全听命于美国,逐渐成为美国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强有力竞争对手。欧共体建立,日本经济腾飞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体现出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经济、军事控制,与美国共享战略资源,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PPT呈示材料:

戴高乐是西欧向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进行挑战的第一人。他强调,在全局战略与美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法国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1966年他正式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军队不再受北约的约束,美国驻军也被撵出法国领土。

——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M],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5页。

教师活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甚至出现了严重分化,法国退出北约就是一个例证。

驱动问题: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教师活动:随着南斯拉夫问题、波匈事件和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和分歧也在不断激化,并开始瓦解。中国实力的提升和重返大国政治舞台,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PPT呈示史料:

1961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上提出不结盟运动宗旨:不参加可能导致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同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等。使不结盟运动成为独立于超级大国对抗之外的第三种努力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驱动问题: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驱动问题:这些变化对两极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

学生活动:国际关系的这种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也降低了美苏对抗的强度。

发展性任务三:了解冷战的瓦解

三、困“兽”之墙坍塌——冷战终结,多极化强

▶过渡句:美苏两国无法忽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了摆脱压力和被动,美苏之间寻求对话,缓和关系的意识不断增强,客观上推动两个超级大国走出对抗困境的决心。

驱动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时间轴,70年代后美苏是如何逐步走出对抗困境的?

 

学生活动:完成时间轴。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1985年以后,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使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双方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又签署了军备控制协定,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兵,同意两德统一,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驱动问题:冷战终结的标志是什么?


PPT呈示地图:苏联解体

学生活动: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驱动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学生活动:国际格局更加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特点和态势。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与此同时,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也呈现飞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毋庸置疑的是,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和平之手紧握——超越冷战,共筑未来

教师活动:尽管当苏联从两极对峙的擂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起,冷战的那层铁幕已渐渐收起,但国家间的误解和隔阂却没有消除,冷战的阴影仍时常笼罩着我们。

在国际政治学的术语中,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作“修昔底德陷阱”。

PPT呈示材料: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与斯巴达的冲突为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提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被后人称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谈论,就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我们世界各国应当如何开展外交活动,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可以中美关系等适当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A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构成了东西方冷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当今,我们不可低估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只要遵守和平发展、自由选择的原则,就可以避免冷战时期那种意识形态因素被过分强调和导致紧张对抗局面的重新出现。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核时代战争的毁灭性,把避免爆发世界大战和努力以政治方式解决国际冲突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

B中美关系目前正在经历着极为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生活在后冷战时代,我们希望美国能摒弃“冷战思维”,不再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别国内政,通过加强对话和沟通,建立战略互信,增进两国间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精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教师活动: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未来提供的锦囊妙计。

PPT呈示材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1.18,日内瓦)

 

结束语:当今世界在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多一分理解和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各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最理性的选择。而对于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长久和平的无限向往。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也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何表现,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对人类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