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授课教师:房源晟
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内容分析:本专题属于世界上古史内容。学习要点:一是了解人类文明在古代世界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情况和不同特点;二是认识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条件。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是本专题的第一个教学重点。重点说明农耕与畜牧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原始时代的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公元前9000到10000年,农业最早产生于西亚,古代印度、中国、中南美洲等地随后独立发明了农业。与农业同时产生的,是最初的畜牧业。农耕畜牧的发明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促使人类使用金属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农耕畜牧的产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农业与畜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是本专题的第二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与农业最初的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
埃及文明的发展深受尼罗河涨落的影响,较早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国家。两河流域土地肥沃,经常遭到周边部落入侵。入侵一方面造成文明的兴衰更替,另一方面不断给两河流域带来活力,苏美尔、阿卡德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最初都是入侵者。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城邦民主的典范。但是这种城邦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只有占人口少数的成年公民具有选举权,其局限性非常明显。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恒河流域的开发,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
鉴于初中已经对各个古代文明的一般现象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所以高中阶段重点不再叙述一般现象,而在于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以及各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设计思路:本课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讲授。本课的议题是“古代文明为何呈现多元特征?”第一部分围绕“文明是如何产生的”,简要介绍文明产生的历程;第二部分围绕“古代文明如何多元”,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探寻各自的特点,具体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总结文明的特点,围绕“古代文明为何多元”,探讨并总结多元文明的影响因素,最终实现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形成时空观念和提高历史解释的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文明产生的过程,知道农业和畜牧业是早期人类文明产生前提,形成时空观念,确立唯物史观;
2、通过研究考古文物、文献史料和历史地图,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各文明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比较,探究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3、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情况,对世界古代文明形成总体认识,强化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的时空条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2m)
PPT呈示:全球通史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0页。
教师活动:什么是文明呢?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文明的不同解释。人类学家给出了文明的一些特征。我国也有史学家提出文明三要素包括文字、金属工具和国家。通过纲要上册中国史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中华文明可能产生于龙山文化时期。那么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文明是何时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首先开始第一部分的学习。
由此导入新课。
◆ 新课讲授
任务一: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文明产生的历程(8m)
过渡句: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没有复杂的社会,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
PPT呈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
驱动问题:现在,我们来看书本第2页上的两幅古代壁画。画面中的人类过着怎样生活?还是渔猎采集吗?
学生活动:不是,一部分人在放牧,一部分人在收割作物。
教师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教师追问:人类的角色在此时发生了怎样的转换?
学生活动: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了生产者。
驱动问题:那么,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而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呢?请大家观看视频。
PPT呈示:流程图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教材第2-3页,请同学来补充完成这张流程图。
教师活动: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文明的前提。
驱动问题:请大家想一想,文明产生的最根本动力是什么?
学生活动: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追问:那么这也是用什么观点来阐释文明产生的过程的呢?
学生活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任务二: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
二、时空下的多元文明 ( 20m )
教师过渡句:了解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后,我们来看看时空下的古代文明。
PPT呈示:时间轴、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驱动问题: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这些文明区域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教师追问:古代文明产生的时间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两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大多在青铜时代出现,古希腊文明则在铁器时代出现。
驱动问题:看来文明有些相似之处,那么请大家结合最开始人类学家对文明特征的归纳,思考一下,这些地区的文明都具备那些特征吗?文明是一模一样的吗?
教师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各个文明的具体情况。
PPT呈示:表格
驱动问题:课前很多同学已经进行了预习,我们请四大组分别派一位使者来描述其中一个文明的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追问:我们可能会认为同样类型的文明,应该有很多共性,但为什么它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呢?那么我们接下来不妨从表格的纵向对四个文明区进行比较分析。
(一)自然环境
PPT呈示:古埃及地图、古巴比伦地图、古印度地图、古希腊地图
驱动问题: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很低,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自然环境是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如此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如何影响各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早期文明的经济生产活动。
过渡句:因为经济活动能创造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不妨找两个自然环境截然不同的古代文明来观察一下。
(二)经济生产 1:45分钟左右
PPT呈示:史料和埃及农业示意图
尼罗河谷地的生计依赖河水的年度泛滥。一般的泛滥覆盖了尼罗河谷地三分之二的肥沃的冲积土壤,即达到1.7万平方公里。每年秋天尼罗河洪水退却之后,古代埃及人仅种植一季谷物。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加]布鲁斯·G.崔格尔著,徐坚译:《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212页。
驱动问题:根据文字材料,请大家告诉我,埃及的经济活动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非常依赖尼罗河。
教师活动:右边是埃及农业灌溉工程的示意图。埃及人在冲积平原上建造必要的堤坝形成农业坝子。在尼罗河洪水到达高峰时,水渠将河水引入坝子之中,确保即使处于高地的坝子每年都有足够的河水有效浇灌土壤,保证作物生长。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灌溉农业。埃及发达的农业为它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两河流域也有着较为完整的农业灌溉体系。
教师活动:相比之下,希腊文明就大不相同了。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早期希腊社会主要依靠海上贸易。
PPT呈示:希腊陶罐图片和工商业史料
尽管土地贫瘠,但希腊大部分地区非常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希腊商人在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出售这些产品,然后满载谷物和其他物品而归。……像雅典和科林斯这样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繁荣依赖的不是农业而是商业。
——[美]本特利,[美]齐格勒著,魏凤莲译: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第5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93-294页。
驱动问题:和埃及相比,希腊经济活动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学生活动: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工商业很发达。受到希腊地理环境影响。
教师活动:独特的半岛地理环境推动了古代希腊形成发达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处在欧亚非交通要冲上的古希腊,成为各文明传播的重要节点。古希腊得以吸收各地区文明的成果,形成独特的海洋文明。
(三)国家治理
过渡句:了解了经济,我们再来看一下上层建筑。比较一下几个文明的国家治理。
PPT呈示:图片和史料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安努和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教师活动:右图是一座巨大的玄武岩石碑,石碑上刻画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部的图案表现了汉谟拉比国王从太阳神沙马什那里获得王权的情景。
驱动问题:法典的前言颂词想向世人传递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君权神授,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体现国王是公正之君,以法律的形式维护王权的至尊地位,并强化对国家的统治。
PPT呈示史料:《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第7条 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买得或为之保管金或银,或奴隶,或牛,或羊……或无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
第21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8页。
驱动问题:我们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律。他颁布成文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两河流域的统治者重视法律。将法律书写在石碑上永久保存,将法律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可以稳定国家的统治,保持社会传统的延续。
教师追问:我们仔细分析,这两则条款分别在强调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第 7 条强调了经济活动中的证人和契约意识,第 21 条强调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
教师追问:汉谟拉比为什么要在法律中强调保护私人财产和经济权利,它侧面反映出两河流域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法典的内容体现了两河文明是一个商贸经济关系发达的文明。
教师追问:这一特点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活动:商贸经济的发达依赖于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丰富,这必然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和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处于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平原,易受攻击)。
过渡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我们时常会将古埃及与法老、金字塔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我们也都知道法老是古埃及的统治者。
PPT呈示:埃及历史铭文
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吗,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驱动问题: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法老被视为神和真理的代表,他超越法律,是法律的来源,因此至高无上。
PPT呈示:埃及金字塔和材料
真正金字塔的出现和大规模建造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专制统治的确立。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5页。
驱动问题:为什么说金字塔的建造标志着古埃及专制统治的确立?
学生活动:一方面,金字塔以大块史料建造,巍然耸立,给人以坚不可摧、高不可攀的印象,象征着神化了的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据学者估计,至少有10万人参加了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工程,仅墓室的建造和拖拉石料道路的开辟就用了10年,金字塔本身的修建则花费了20年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些浩大的工程,意味着要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调用,需要有一套庞大的官僚系统来运作。
PPT呈示:种姓制度图片和史料
《梨俱吠陀》中提到种姓起源的颂诗,公认很晚才出现。颂诗说到,众神享受原人牺牲后,将身体进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制成刹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页。
教师活动:印度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因不同种族、语言、宗教等而形成的内婚制的职业集团。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种姓制度的内容。
驱动问题:请大家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学生活动:古代印度人认为,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渡句:我们常说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希腊的城邦政治为我们所熟知。
PPT呈示:古希腊史料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Ⅱ,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6页。
驱动问题:结合教材知识,你认为伯利克里口中的“一切人”是指所有人吗,公民大会是所有雅典人都有资格参加吗?
学生活动:一切人指的是公民集体的成员,而非其他社会成员(如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民主对后者始终是一种压迫。
PPT呈示材料: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掌握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赫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教师追问:在古希腊除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还有其他政治形式吗?
学生活动:在古希腊,存在着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
教师追问:可见雅典民主还是有局限性的。但和其他早期文明相比,如埃及,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可以结合公民大会这张绘画。
学生活动:虽然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但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条件下,雅典等希腊城邦能把国家的管理权交给社会上相当多的成员,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的思想,这是古希腊人伟大的创举。
(四)文化与信仰
过渡句: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这些古代文明,其实和我们相隔数千年。我们是如何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的呢?
PPT呈示:埃及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学生活动:文字。
驱动问题:这些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比他们更方便携带的载体吗?
教师活动:那就是古埃及的莎草纸。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PPT呈示图片:大英博物馆藏B.C.1275年《亡灵书》中的审判绘画副本
教师活动:这是一幅绘制在莎草纸上的亡灵书,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幅画叫作《来世审判》,由三个部分组成。以狼首人身的阿努比斯将死者汉尼弗带进了审判大厅。下一幕是他的心脏称重。接下来,他通过了测试,由鹰神荷鲁斯介绍给他的父亲奥西里斯(他是冥界之神,也是农业之神,传说他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的兄弟赛特将他溺死在尼罗河中,导致尼罗河每年的洪水泛滥,所以他也是尼罗河神的化身)。
奥西里斯死后成为冥世之王,主宰着人们的来世生活。“来世审判”思想认为,人如果能在凡尘时行善积德,死后就能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获得永生,而那些作恶者则不能通过审判,将遭受第2次死亡,即永远的死亡。
《亡灵书》就是把祈祷文、颂歌、咒语等改写在莎草纸上,作为死者的随葬品。人们相信,借助《亡灵书》的指引,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奥西里斯,享受永恒的来生。
驱动问题:金字塔、亡灵书和木乃伊可以反映出古代埃及文明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古埃及人重视来生、重视丧葬。
驱动问题:生死观念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请思考古埃及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来世信仰呢?
学生活动: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人的丧葬习俗反映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影响了人们的宗教信仰。由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形成的稳定的政局,加上法老为中心的统治秩序的长期延续,使很多埃及人相信人的生死经历也如尼罗河的洪水、农作物的生长枯萎一样周而复始。
教师活动:但是请注意,埃及亡灵书并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使用,它并非真实的记录。
过渡句:同样是大河文明,苏美尔的文化和古埃及会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活动:《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吉尔伽美什寻找长生不老仙草的故事。为了拯救好友恩奇都,他历尽艰苦,找到了能令人长生的不死之草,但最后又被蛇偷走,恩奇都最终难免一死。
驱动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史诗,然后告诉我们,你体会到了苏美尔人怎样的生命观。
PPT呈示材料:
吉尔伽美什哟,你要流浪到哪里?
你所追求的永生将无处可寻,因为诸神把人创造,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生命就在人们自己手里。
吉尔伽美什,将你华丽的衣衫穿起;爱你那手里领着的儿女,让你怀里的妻子高兴,这才是做人的正理。
——赵乐甡译:《吉尔伽美什》,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9页
学生活动:重视现世生活,对来世悲观,宿命论。
驱动问题:综合上述材料,思考两河流域为什么会形成与古埃及截然不同的生命观念呢?
学生活动:这种观念的产生可能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两河地区那些难以预测的洪水,使得河畔的农人饱受命运的捉弄,战争的频繁更增加了命运无常的感叹。
PPT呈示: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
教师活动:这幅是乌尔王室陵墓的壁画,是人类使用车轮的最早证据之一是重要的技术突破。苏美尔人之间经常征战,两河流域的文明容易受到外族的入侵。在对抗异族入侵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继承,共同创造了独特的两河文明。
任务三:了解古代文明特征的条件
三、多元文明探因(10m)
驱动问题:相信同学们对四个地区的文明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在请大家在头脑中回顾一下四个地区文明的主要特点。结合课上分析的各文明的成就,思考各地区的文明之所以五彩缤纷,呈现多元性的特征,其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西亚和埃及文明产生于青铜时代,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仍需要依靠集体力量与自然斗争,个体独立性有限,因而较早形成专制统治和地区性大国;印度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希腊国家产生于铁器时代,农民获得了较大独立性,形成不同程度的集体统治。
总之,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驱动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早期文明的多元特征和形成的条件,那么各文明之间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呢?我们该秉承怎样文明观呢?
PPT呈示材料: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文明多样发展的今天,中国一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 ——习近平
学生活动: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结语: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历史观,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的文明将呈现怎样的新面貌呢?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2020.2.19
定稿于龙游书斋
落实范导教学,涵育学科素养
历史组 房源晟
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上古史的重要内容,由于年代久远,上古时期所留存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但在全球范围内现存大量的考古资料可资利用,为本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
笔者在设计本课时,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讲授。本课的议题是“古代文明为何呈现多元特征?”第一部分围绕“文明是如何产生的”,简要介绍文明产生的历程;第二部分围绕“古代文明如何多元”,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探寻各自的特点,具体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总结文明的特点,围绕“古代文明为何多元”,探讨并总结多元文明的影响因素,最终实现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形成时空观念和提高历史解释的素养。
本课在进行设计时,依据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范导式教学法。所谓范导式教学法,是指基于民主平等、精心预设、协商对话, 以“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创造性应用”为基本要素进行立体式架构,融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为一体,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的新型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在落实范导式教学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教师在新的历史情境中,以任务导向,以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利用多元史料体验和感知上古历史的多元面相,涵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丰富了学生对于世界历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