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孙秦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教材整体从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方面阐述区域发展的问题。与此用时,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分析案例,分三个副标题从三方面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珠江三角洲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重点侧重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难点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的多样性,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教材以深圳、东莞的发展等为拓展内容,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虽教材排版罗列清晰,内容详细,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做到用活教材。

【学情分析】

在知识构建上,该阶段学生通过必修三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关于城市化基本特征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对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情况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在综合素养上,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有所提升,信息提取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在进一步强化,通过前几节对区域案例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步骤与方法。不过,学生虽具备一定基础,但要其辩证地、全面地综合考量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特征的难度稍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

1)依据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优势条件。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3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发展所起的作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材料提出一些调整措施和该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也是难点: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

视频引入:网红打卡地,广州地铁五号线翻身站:紧接着播放深圳以及珠三角的变化对比图片,让学生思考变化所在。

师:这个翻身站是在深圳的地铁5号线,那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翻身村所在的区域是怎么翻身的呢?欲知答案,请同学们带好注意力,我们下面开始出发了:

师:这是几组深圳发展的图片,感觉变化如何?

透过现象看本质,乡村变城市,归根结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一种城市化现象?那什么是城市化?

生: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的推进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面积的变化。

师:说完城市化我们不得不说城市化的兄弟,工业化。名字我们很熟悉,那什么是工业化?找一位同学说说。

生:工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的推进主要表现为区域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师:城市化工业化的概念我们知道了下面我们就阅读70面最上面的一段话来了解他们更深层次的关系。看的同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我随机抽取一位幸运同学:此时此刻同学们想我应该喊谁?

生: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优惠政策鼓励少数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师:那我们就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来看一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他在那里?

生:在我国的南部,在珠江的入海口。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师:当看到珠江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一个知识点,河流的水文特征,那同学们想一想我现在给同学们画了一段,让同学们描述一下珠江A段的水文特征:要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们是不是要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包含哪些方面?

生: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有无凌汛。

师:同学们组织语言,说的完整一点。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气温较高,无结冰期,无凌汛。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低。我们画的A段主要是在河流的下游,流经的主要地形为平原,所以流速较缓。接着我们想一下我国的雨带,4月的时候就已经登陆我国华南,珠江就已经进入汛期什么时候才结束?10月?所以珠江的汛期较长。

师:位置说完我们接着看他的范围,平时所说的珠三角他到底是指那些地区:在哪里答案?在70面最下面的一行小字,我找一位同学读出来。

生:广州 深圳 珠海  东莞 中山 佛山  江门 惠州 肇庆

师:我们所说的珠三角就是指这9个地级市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势力能局限于这9个地级市吗?所以后来因为发展提出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概念。他们的范围分别是指哪里呢?

1.png

师: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珠三角地区可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学生活动

师:总结①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②良好的区位

2.png

③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3.png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东为全国华侨最多省份,旅外华侨约1400多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侨居174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居多。在港澳同胞达500多万人。本区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便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师:我们下面再次认识一下

4.png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5.png

2.     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生:对外开放政策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同学们阅读72-73页的内容填好以下表格。

6.png

生:

7.png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1.     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     农村与城市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合作剖析,注重培养学生从人文地理资料与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例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阶段剖析中,我采用了书本+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小组合作剖析、对比剖析工业化推进两个阶段发展主导产业是什么?工业发展优势与劣势是什么?工业总产值增长差异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认为必要信息,这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知识理解;捕捉这些信息后,再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答案,这是能力上提升,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剖析材料过程中逐渐理解与掌握了知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评课】:

陆唯梅:孙秦玉老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板书优美,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 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案例;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赵裕军:孙秦玉老师上课的特点是比较注重学法、教学,更好的让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 还可以让学生按照合理的思路进行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何飞:孙秦玉老师的进步非常大,听他上课觉得很舒服,语调此起彼伏,具有亲和力,重点难点都很突出,对教材的把握比较精准,知识点讲解较为到位,如果可以控制一下课堂节奏就更好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