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刘婷婷《高三二轮复习微专题——湖泊》
发布时间:2021-05-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高三二轮复习微专题——湖泊》

3.png.jpg

 

4.jpg

8.jpg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前自主学习,理解湖泊的成因和类型。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湖泊水文特征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增强区域认知。

3、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湖泊的效益价值,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

4、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湖泊综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协调人类活动与湖泊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不同湖泊水文特征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归纳影响湖泊水文特征的因素;

2、分析地理要素与湖泊的关系,探讨湖泊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学情分析】

该内容是学生完成必修一“地球上的水”主干知识的补充拓展。学生对水循环、洋流、河流等相关背景知识已系统学习掌握,对陆地上水体的一般学习方法已具备初步的认知。但受复习进度与内容的限制,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较为肤浅,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因此在综合的地理问题情境下,可能缺乏有效的理解与解题思路。

【教学方式与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播放】李健《贝加尔湖畔》音乐

聆听音乐

通过音乐与图片感受贝加尔湖的美丽与神秘。

过渡

李健的一首《贝加尔湖》唱出了我们对这个美丽湖泊的心驰神往。

 

 

课堂导入

贝加尔湖其实曾经属于中国,相传汉代苏武牧羊便是在此处,清朝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正式将其划分给沙俄,因此,中国人对贝加尔湖是有特殊情感在的。

体现历史与地理的学科融合

【提问】那么,贝加尔湖到底在哪里呢?(打开地图册,描述地理位置)

经纬位置:介于北纬51°一55°(中纬、温带),东经103°-109°之间;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中部

相对位置: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国北部;

1、明确贝加尔湖地理位置,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回顾“地理位置”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过渡

今天我们就通过贝加尔湖的前世今生,来学习湖泊的相关内容。首先,老师的第一个小问题就是要追根溯源,来聊聊贝加尔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简述贝加尔湖的形成过程(明确“地理过程类”问题怎么回答→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点评总结“湖泊形成分析方法”)

湖泊的成因和分类

【提问1】地理过程类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逻辑性:可以按时间顺序、空间布局、因果关系等逻辑来简述,注意用地理的语言。)

总结“地理过程类”、“湖泊形成”问题的解题方法

【提问2】湖泊的形成往往包括两方面?

洼地:岩层持续断裂下陷,形成狭长、深邃洼地;洼地持续扩大,形成巨大储水湖盆。积水:纬度较高,流域内蒸发量长期小于降水量;陆地径流持续汇入湖盆,湖泊积水量不断增大。

【提问3】从形成过程来判断,贝加尔湖属于什么湖? (构造湖)从材料中还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湖?(淡水湖、外流湖)——湖泊的分类

 

按成因:内力作用(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外力作用(风成湖、河成湖、溶蚀湖、冰蚀湖、海成湖)人工湖

按泄水:内流湖、外流湖

按性质:咸水湖、淡水湖

回顾湖泊的分类,加深记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过渡

了解完贝加尔湖的形成,现在的贝加尔湖是怎样的呢?2013年中国科学家在对贝加尔湖考察时发现,湖泊南北结冰期差异大(怎么差异大?)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材料思考。

湖泊的水文特征

【提问1】贝加尔湖南北结冰期差异大的原因?(结冰期受什么因素影响——水温、水深、盐度、流动性)

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南部结冰期短;(纬度)

北部更靠近冷空气源地,结冰期长;(大气环流)

湖泊狭长,南北沟通不畅;

培养综合思维

【提问2】说到结冰期,老师做个小拓展,结冰期属于湖泊的什么特征?(水文特征)请一位同学来回忆水文特征都有哪些?

(水量水位、水位水量季节变化、深度、盐度、结冰期)


【提问3】湖泊的盐度分析我们经常遇到此类题目,和什么因素有关?怎么去分析呢?

水位水量:(进、出有关)

盐度:降水量、地表径流(入湖径流携带盐分,若只进不出,盐分累积)、蒸发量、封闭性

结冰期:水温(纬度、海拔、大气环流、地热)、水深(较深,热容量大)盐度(盐度大,结冰所需的温度要更低)流动性(流动的水不易结冰)


过渡

除了南北结冰期差异,科考队还发现贝加尔湖附近夏季凉爽,湖滨夏季气温比周围地区约低6℃,一查阅资料发现冬季约高于周边11℃,竟像空调一样冬暖夏凉。结合材料分析?

湖泊的效益与价值

【提问1】贝加尔湖为何被称作冷暖双制空调机?

贝加尔湖蓄水量大,湖水的热容量大(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夏季升温慢,冬季降温慢;

贝加尔湖结冰期长,冬季湖水结冰释放潜热(或热量),减轻酷寒;

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


【提问2】贝加尔湖冬暖夏凉说明湖泊具有什么作用?(调节气候)这属于湖泊湿地的什么功能?(生态功能)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生态价值: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调节径流、缓解洪涝、降解污染。保护物种;经济价值:提供淡水、水产养殖、发展航运、旅游;科研价值:生物科考、地质科考、水文科考)


过渡

既然湖泊具有这么多功能,那么我们怎么去利用它呢?贝加尔湖湖水清澈口感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和国际高质量天然饮用水标准。

湖泊的治理、保护与开发

【提问1】因此有人提议加大贝加尔湖天然饮用水的开发力度。是否可行?

同意:贝加尔湖水储量巨大,资源丰富;水质好,适宜饮用;天然饮用水市场潜力大。

不同意: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开发难度大;远离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物流成本高;可能破坏当地生物栖息地。


结尾

其实,贝加尔湖畔确实曾有中国公司兴建瓶装水厂,但被当地原住民反对而叫停。因为,随着现代采伐技术的发展,贝加尔湖区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政府开始建立禁猎区、控制污染物排放、设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立法保护贝加尔湖及周边区域。经过长期的防治,贝加尔湖区域正逐步恢复“西伯利亚明珠”的壮美风光。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资源的开采不能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应该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课后

迁移应用(咸水湖模拟题)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的设计是用一道模拟题,把湖泊的分类、主要水文特征、效益价值、治理开发与保护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在选题目素材时,发现贝加尔湖比较典型,所以用了贝加尔湖的一生作为了情境。第一部分:忆贝湖之往昔(由贝加尔湖的形成过程引出湖泊的成因和分类);第二部分:看贝湖之今朝(由南北结冰期差异引出湖泊水文特征,由冬暖夏凉引出湖泊效益价值)第三部分:展贝湖之未来(由瓶装水厂能否修建引出湖泊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保护)最终落脚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

自己上下来的感觉是:课堂上额外拓展了一些地理过程类问题如何分析、水文特征的变化所带来影响、湖泊面积萎缩相关分析等。所以课堂容量还是蛮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后面的课时2还需要将部分知识点再强化。

【评课记录】

优点:

①利用“贝加尔湖”的“前世今生未来”将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给学生充分的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并展示,设计新颖独特,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创新型课堂。

②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逻辑,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③对于课堂上各种突发状况能够冷静自如应对。

缺点:在创新型课堂设计的同时,应保证基础知识的细致讲解,教学最终要落脚在考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