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政热点的主观题集训》教案
1、材料一: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常州某校政治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国家和本地“十四五”规划制定的相关情况开展了调查,获得下列信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编制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还是第一次。自2020年8月16日开始的两周内,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互联网为“十四五”规划建言超过101.8万条。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材料一中“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加强党的顶层设计,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公民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③全国人大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最高决定权,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 规划。
④“十四五” 规划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党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
⑤“十四五” 规划制定过程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变式训练】展望未来,谋定于心,成事于行。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是党中央谋全局、谋大势、谋长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生动体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四五”规划将为应对“变局”做好充分准备,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十四五”规划首先要由党讨论并出台规划“建议”,国务院再根据“建议”编制“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审查。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最终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充分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性。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上升成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2、镇江市戴庄村曾是全市最穷的村。从2001年起,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村支书赵亚夫带领村民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形成了“戴庄经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立足丘陵地区自然禀赋,确定绿色产业布局;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服务,用提留的集体基金为村民办事,建立社员收益保底、按股分红、劳务工资、绩效奖金等多元利益分配机制;与国内外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农业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戴庄经验”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①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巩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③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农民劳动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社会公平,M县探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的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相关分配制度;试行财政收入增长与扶贫资金增长的“并行挂钩”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量切实惠及贫困群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与公司效益“共赢”;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双轮驱动”,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织牢社会保障网。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谈谈该县是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采取“财政收入增加与扶贫资金增长并行挂钩”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同增”,农民增收与公司效益“共赢”;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再分配调节机制,从而织牢社会保障网。
4、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瞄准突出问题创新举措,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以巩固脱贫成果。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分析习近平视察陕西时所作指示体现的哲学道理。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体现了坚持发展的观点。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树立信心,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体现了这一点。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体现了这一点。
《基于时政热点的主观题讲评》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当前两个时政热点:十四五规划和脱贫攻坚作为背景材料设置主观题。首先,从大范围角度入手,让学生对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制定过程所能反映的政治知识进行梳理,加深了政治生活知识范围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小切口: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让学生对细小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并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盲区。
随后利用扶贫表彰大会和《人类减贫的社会实践》白皮书,让学生对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绩有了宏观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常州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事例设计试题,化解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
整节课围绕热点开展主观题训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和上课积极性,从大范围到小切口的变式训练能够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知识盲区所在,让学生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
不过小切口的转变可以更加多元和细化,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更加全面、细致。
高三复习课的模式更新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