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阶段史复习
导入:(一段形容明清阶段特征的话)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从纵向比较,清时期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辉煌。但如果与同时期迅速向近代转型的欧美国家比较,则是落后迟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明清这个阶段的历史。
(欧美国家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中国由于种种因素的阻碍转型非常艰难。从中西对比来看是迟滞的。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近代中国的前夜。是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时期。)
教学过程:
一、时空坐标: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的晚期,近代史的前夜。
二、教材内容:
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按照专题线索复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二轮复习的特点是把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糅合在一起,进行阶段复习。所以要把必修一二三和选修教材中的明清历史糅合在一起。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是: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选修四:康熙帝、李时珍
方法指导: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要时刻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考情探究:
可以看出命题角度主要集中于明清的经济的新发展,影响。考查核心素养方面:命题引用原始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史料实证能力。
一、明清的政治
基础梳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清政治的措施
特征: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过渡:那么有什么影响呢?
【核心突破1】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ppt清朝疆域图、康熙帝的功绩
Q:请同学们观看《清朝疆域图》有什么发现?与我国现在的疆域接近。所以,《毛泽东与老舍谈康熙》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复习时同学们可以联系选修四人物的内容,掌握康熙皇帝采取了哪些巩固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的措施。这些功绩都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Q: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消极影响:
政治:权力过于集中,易形成独裁局面,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文化:文字狱、八股取士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为了加强舆论控制,还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二、明清的经济
基础梳理:请同学们概括明清经济的特点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为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总结:虽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但是被各种封建因素阻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称之为发展与迟滞。
【核心突破2】明清时中西经济发展趋势对比
Q:根据表格,提炼有效信息。
经济总量:中国居世界第一;发展趋势:美国和英国在上升,中国在下降。
Q:经济总量第一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领先于西方呢?我们来看西方的状况。开始了工业化。
纵向看,明清经济的发展只是农耕经济的顶峰,
横向看,西方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
【核心突破3】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2)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三:——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2)现象:苏州丝织业发达;工匠和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
(3)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学前沿】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
——杨师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概括材料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看法。并指出两者观点的主要分歧。
【核心突破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地域性商帮形成(农产品成为商品,促进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品也是主要商品,促进手工业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结构:市民工商业者阶层的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符合他们的口味的文化艺术兴起)
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重商思潮(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李贽:穿衣吃饭人伦物理也,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价值观念的变化(安徽等地把商业看得重于科举)。
文学艺术:小说、戏曲等市民通俗文学艺术;反传统,鼓吹个性解放与个人价值。(《红楼梦》反传统礼教,《西游记》反权威)
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考查角度1】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题: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清)的商业中心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商业中心分布信息,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中心主要分布于北方,南方商业中心分布极少,都城位于长安,据此可以判断为汉朝,因为这与汉朝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尚未大规模开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相符。从图2可以看出,南方商业中心数量较多,商业中心南北分布趋于平衡,都城位于长安,据此可以判断为是唐朝,因为这与唐朝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得到开发、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相符;从图3可以看出,南方商业中心数量增加,南方商业中心数量超过北方,运河沿线分布商业中心,都城位于京师(北京),据此可以判断为明清,因为这与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的状况相符;
【考查角度2】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考点三:明清的思想文化
(一)阶段特征:
理学占主导地位,束缚人性;反封建的启蒙思想的出现;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呈现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
(二)核心突破
【核心突破5】: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及其影响
材料:
明朝后期李贽主张“人皆有私”,“穿衣吃饭,人伦物理也”。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私天下”,提出“众治”;倡导经世致用。
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反对“天命”“道统”伦理。
Q:材料反映明中期以后,在思想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从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时代背景、影响等角度)?
变化:肯定人的正当私欲。反传统;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唯物主义。
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批判、继承、发展。结合材料中的思想举例说明?
反对君主专制,批判了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工商皆本,批判了重农抑商思想。
经世致用,批判了理学空谈义理,继承了先秦儒学注重实践的风气。(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唯物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制天命而用之”。
(如果学生答不出,自己举例说明——反专制)
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中提出的新的思想,仍属于儒学的范畴。
时代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结构:市民工商业者阶层壮大。
影响: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具有思想解放和民主思想启蒙的进步性。但是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核心突破6】明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比较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Q: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和欧洲启蒙思想家分别提出用什么方式限制君权?为什么明清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中国:扩大相权,限制君权、学校议政。
启蒙: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契约论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弱小;未产生资产阶级;理学的阻碍等。
所以,明清启蒙思想未能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也未能像启蒙运动那样推动社会转型。
【核心突破7】明清的科技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Q: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总结传统科技。属于近代自然科学吗?
中国的传统科技未能向近代自然科学转型。在传统科技方面中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于西方。
总结思想文化特征:承古萌新。萌发了新思想,但仍被压制,理学仍处于主导地位。
总结:(ppt总体特征)
我们把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特征总结之后发现,在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明清都出现了一些近代因素,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反封建的启蒙思想但都未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理学。这意味着明清开始了社会转型,但被多种因素所阻碍,因此转型极为缓慢与艰难。与此时的西方世界相比是落后的、迟滞的。下面我们把17、18世纪的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你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核心突破8】 17—18世纪中西历史发展大势比较
【家国情怀】结合明清的辉煌与迟滞,谈谈你的认识。
1、要与时俱进,要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关注并紧跟世界形势
2、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3、要致力于科技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要致力于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深化改革,建立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的制度。明清时,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但是被多种封建因素所遏制。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改革落后的制度。
高考链接:
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D )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3、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綢,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些记载表明( )
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分析:从材料中的王江泾镇多织绸,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反映的是市镇的专业化特点,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同学们会误选资本主义萌芽。今后做到此类题目,要注意找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雇佣关系。
4、(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史料形式 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5、(2019江苏七市,5)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
A.宋词 B.元曲
C.明清小说 D.京剧
6、(2017江苏单科,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表现根据“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及材料中有关桑叶、棉花的高商品化程度等信息可归纳得出。
(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则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朝时期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来贸易,这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联,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为了获得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生丝和瓷器”,不得不用白银向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中国换取。
(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
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明清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设计思路:
1、本课的定位:明清阶段的复习是二轮复习。是建立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之上的。一轮复习的特点是专题复习,二轮复习的特点是把一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本课没有进行专题复习,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而是帮助学生强化脑海中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联系。所以在问题设计中,分析背景和影响比较多。
2、教学重点的确定:
根据近几年江苏高考和山东卷的考情分析,考经济史比较多。所以,在本课中花在经济上的时间多一些,把政治作为经济的背景,把思想文化作为经济的影响来处理。
3、主题的确定:为什么是“辉煌与迟滞”这一主题?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近代的前夜,所以是古代向近代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带有旧传统与新气象并存的特点。总结阶段特征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明清时中西之间已经有所联系,所以中西方对比也是本课设计的主要角度。纵向看,明清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顶峰,但是与西方相比,其向近代转型极其缓慢,因此是迟滞的。在设计中也注意中西方的对比,例如中西方经济发展趋势的对比;明清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的对比;最后1718世纪中西方整体对比等。
4、核心素养的考查:
(1)史料实证:试题考查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史料,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再加以运用。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史料,让学生提炼信息,然后进行历史解释。
(2)唯物史观:因为阶段史复习的特征就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糅合。其理论依据就是唯物史观,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用与反作用等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