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高考任务情境下的驳论文写作初探教案
发布时间:2021-04-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喻晓玲

高考任务情境下的驳论文写作初探教案

喻晓玲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驳论文的基本概念,在已有的驳论点、驳论据的基础上,尝试用逻辑学的方式,反驳论证。

2、培养阅读、表达过程中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驳斥对方,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表达过程中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驳斥对方,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五单元写作版块《论证要合理》的写作实践三就要求学生就相关材料写一篇驳论文。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也要求我们培养思辨力、讲究逻辑,学习反驳,做到有理有据。

(二)驳论点、驳论据

教师:最近的热点事件新疆棉的例子,你如何去反驳对方?

学生:课前对抵制新疆棉进行反驳,课上交流反驳的方法(预设:摆出事实、分析原因、揭露后果等)

教师总结: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论点和论据进行驳斥。但是如果要真正暴露对方的错误,让对方哑口无言,我们应该深入去分析他的思维逻辑。

(三)驳论证

1、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如果你是在场的中国外交官,你会如何反击?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2、还原思维路径:

因为解决国家内政问题需要向他国保证来体现诚意

又因为台湾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

所以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向他国作保证体现诚意

 

        假设对方              观点正确

 

 

因为解决国家内政问题需要向他国保证来体现诚意

又因为美国竞选总统是一个国家内政问题

所以美国竞选总统需要向他国作保证体现诚意

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1.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中推演出有关个别性知识,其思维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

2.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中推演出有关个别性知识,其思维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

  例:西瓜是甜的,哈密瓜是甜的,香瓜是甜的,所以只要是瓜都是甜的。(举反例:苦瓜)

问题的实质:不能用名字里带有瓜的字来判断甜不甜,而是应该自己品尝。

      驳论文关键是要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四)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月5日,学校举行了雷锋事迹展,展板内容如下:

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钉子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螺丝钉精神。雷锋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艰辛。因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展览活动中,有同学深受启发,也有同学反应冷淡,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微话题,给学校公众号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因为上个世纪的精神在当代已经过时了

又因为雷锋精神是产生于上个世纪的精神

所以雷锋精神在当代已经过时了

问题实质:偶像是时代的风向标,折射的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由此观之,无论是中国的雷锋精神还是苏联的保 尔·柯察金精神,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也是许多当代中学生以为“过时”的原因——感到疏离、感到它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上世纪的神坛。然而不可否认雷锋精神蕴含的奉献、钻研、奋斗精神,是全民族乃至人类亘古常新的价值光谱。

(五)总结

驳论文,从论点、论据进行驳斥是很多人都会去做的,但是对于一个问题最高明的反驳方式是去驳斥他的思维逻辑。希望这堂课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教学反思:

这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虽然在备课的过程中历经坎坷,非常痛苦,但是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启发满满。

1、专家的高品质论文是重要的灵感来源。这堂课主题是驳论文写作路径。起初,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我是很茫然的。这个时候,借助知网,搜寻相关论文,就为接下来主题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灵感。知网上有关驳论文的论文不多,但是仅有的几篇都是精品。专家的高品质论文高屋建瓴,不仅有具体的做法,还有非常详实的案例分析,当把这些案例读通、读透后,想法逐渐思如泉涌。让我一下子明确了,可以利用逻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去搭建支架,抓住驳论证这一点去展开。

2、明确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前提条件。有了明确的方向还不够,教学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是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还是交给学生写作技法?核心内容不确定,整堂课就容易陷入蜻蜓点水、平均用力的误区。在这个问题上,我走了一些弯路,但好在在试上后,特别是在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发现学生在思维上是有缺陷的,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他们很难抓住问题的实质去分析问题。最后,我们把整堂课的核心内容定位为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

3、搭建好学习支架是学生最终攀上高峰的必要手段。整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分析出事件的根源和实质。我借助了逻辑学中的两个基本方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这对高中生是很陌生的,所以需要用非常深入浅出的例子进行讲解,这就是搭支架的过程。让他们从例子出发,抽象出这个思维过程,在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思维品质就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