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中国梦圆
导课: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名词点击: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中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简称“一二三”。
“一”是一个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是 ……到今年是4000元左右。
“二”是不愁吃、不愁穿。
“三”是“三保障”。一义务教育有保障,二是基本医疗有保障,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
(2020年3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授课:
议题一:感悟脱贫成就,思考脱贫必要性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1、是贯彻落实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2、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4、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新教材补充
变式训练: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1、国家:国家性质
2、党:执政党;三最一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紧扣党的地位作用)
3、党: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人民”)
议题二:打开脱贫密码,总结成功必然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党切实履行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1、合理之处:需要党+为什么(执政党;三最一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不合理之处:党不能直接履行经济建设职能+为什么(政府性质、职能)
3、拓展总结:党的领导+政府等国家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群众——多方共同努力
镇江市戴庄村曾是全市最穷的村。从2001年起,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村支书赵亚夫带领村民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形成了“戴庄经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立足丘陵地区自然禀赋,确定绿色产业布局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服务,用提留的集体基金为村民办事,建立社员收益保底、按股分红、劳务工资、绩效奖金等多元利益分配机制;与国内外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农业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戴庄经验”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①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分)
②巩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完善要素分配体制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收入。(2分)
③重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农民劳动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分)
议题三:贡献中国方案,脱贫密码不加密
我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1、有人认为,中国的脱贫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优势,其他国家不一定适用。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要求做到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中国的脱贫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优势,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中也包含着可以推广的普遍性经验,如加强执政党的领导、精准扶贫、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等等。所以,其他国家可以结合本国国情来学习我国的脱贫经验。
2、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分享减贫治理经验的积极意义。
我国积极分享减贫治理经验
①有利于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世界减贫事业发挥示范性和建设性作用,增强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促进解决贫困这一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问题,推动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提醒: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发展问题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结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习近平
反思: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三的时政专题复习是否有必要?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选什么热点?适配哪些核心知识?需要提升学生的哪些能力?这些细节问题,在“大单元”的课题研究背景中找到答案。
大单元,不同于教学单元,是在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下,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大单元是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一系列要素组成,在大情境、大任务与大问题的驱动下,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其实可以把时政专题当作一个大单元,以类似项目实施的方式推进核心知识群和关键能力的提升。用热点带动考点,增强学生在若干真实情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的设计中,可多增加综合性(横向型)、辨析性(纵向型)、灵活性(开放型)等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高三复习的实效。
评课:
温惠红:时政热点选择适切,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可进一步增加问题的思维量。
张小洁:脱贫攻坚是当前重大时政热点,在教学中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等专业概念的介绍,对新教材的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核心概念。
刘 鹏:在专题复习中,通过不同模块的题目设计,帮助学生巩固训练核心知识点;通过变式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线,拓展思维空间。高三热点专题的复习定位要准确,热点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服务。
陈兴兰:议题设计有新意有梯度,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时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