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倩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你一定在网上看过“杜甫很忙”的系列涂鸦。千年前的诗人缘何成为“网红”?起因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幅仰天沉思、面带忧郁的杜甫图像“惨遭涂鸦”。他时而穿着运动服打篮球,时而脚踏摩托车去购物,时而挥刀切西瓜.....古今混搭,令人忍俊不禁。你是否也曾“打扮”过课本上的杜甫形象呢?在众人笔下,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被彻底颠覆,这类轻慢文化名人的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研读伟大诗人的代表作是了解他们的最佳途径。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和创作经历后,你一定会发现历史上杜甫真实的样子,届时你自然会创作出精彩贴切的诗人涂鸦。
(二)确定主题,布置任务
(三)任务驱动,项目学习
活动一:诗映大唐春
1、了解格律诗的知识
形式美(格律):字数、句式相同、词性相对、音调相对
2、朗读唐诗
活动二:赋到沧桑句便工
1、含英咀华品唐诗
研读《旅夜书怀》,参看专家学者的有关解读,思考以下问题并交流讨论成果:
(1)诗题“旅”字交代了哪些信息?
《旅夜书怀》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2)朗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探究1:你是否发现这首诗歌内容上的矛盾之处?
明确:矛盾之处(壮阔的令人心胸开阔之景————流落他乡、漂泊无依之苦)
看似矛盾的两者,为什么能在杜甫诗歌里呈现和谐的统一呢?
探究2:《旅夜书怀》中诗人是如何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学生自由讨论)
明确:
第一个角度:意象、意境的分析
首联
意象 | 画面 | 意境 | 情感 |
细草 | |||
微风 | |||
阔岸 | |||
危樯 | |||
孤夜 | |||
独舟 |
颔联:
意象 | 画面 | 意境 | 情感 |
低垂的星空 | |||
辽阔的平野 | |||
涌动的月影 | |||
浩荡的大江 |
问题1: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这首诗是标准的格律诗,四联对应了起承转合,第二联和第三联就是承与转。
第三角度:诗人的价值观与处事方式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问题1: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联的含义?
第四个角度:个体与世界的哲学关系:
自然、宇宙、时空的永恒与个体渺小、短暂的矛盾的追问;
哲理深思:个体精神世界是自由的,生命个体的自由,观照最真实的内心自我。
小结:
通过对整首诗的鉴赏和分析,我们在诗的每一句中都能感受到杜甫的儒家理念和仁者情怀,而他的主体情感也渗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的深沉含蓄。
2、梳理诗人作品
请你作为小组的代表,收集梳理杜甫的代表作,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时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不同作品体现的变化脉络,制作ppt,利用课堂时间交流分享。
活动三:创作交流表情包
根据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脉络,创作诗人涂鸦;也可以根据诗人不同境遇下的诗歌,创作情感内涵各不相同的诗人涂鸦,以班级群为单位进行交流。
三、 教学反思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也较活跃,备课时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表也基本完成,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课堂中,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主探究的问题是清晰的,但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的设计并没有仔细的推敲,导致提问有些不合理,学生在回答时没有一个明确的抓手。
2.学生对格律诗的形式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在引导学生从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角度分析诗歌时,有些困难,这个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比较的陌生,这也是我后期要在诗歌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基本的诗歌形式还是应当学习的。
3.关于学生思维的提升方面,通过这节课我也意识在自己在平时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常规的课堂还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在这节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是具有比较强的学习潜力以及研究意识。在最后拓展部分,我们班级学生的交流分享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夸赞,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当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4.课堂上由于自己的略微紧张导致出现一些口头语,这也是我平时课堂没有意识到的,今后将关注这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