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每周一课——陈冉《植被》
发布时间:2021-02-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图文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课堂导入:长白山西坡小叶章入侵苔原带(课堂导入问题)(不同时间的图片对比展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植被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植物和植被这两个词。

师:植物与植被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2页,思考一下:何谓植物?何谓植被?

师: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植物是单种植物。

师:我们又按照形成过程,将植被分为天然植被与。(ppt呈现两种类型图片并配以文字)

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工植被。校园里面的人工植被、红梅公园的人工植被、焦溪的人工植被。2

师:在中朝边界有一座休眠火山,它的名字叫做长白山,寓意长相守,到白头。(ppt中借助电影放映方式动画,动画选取长白山一年四季的景象)。

师:长白山上有2000多种植物。

师:我们会发现:沿着长白山往上走,高度不同,生长的植物种类也不同,植物的特点也不同。

师:大致位于1100米以下,我们看到既有红松、鱼鳞松等针叶树种,也有像蒙古栎等阔叶树种(ppt\中突出强调它们的叶片特点叶片与形状质地),因此我们把这个高度范围内的植被类型称作针阔混交林,往上走,大致位于1100米~1700米,我们观察到这里主要是针叶树种,例如:臭松,因此我们把这个高度范围的植被类型称作针叶林。再往上走,大致位于1700米~2100米,生长着大量的岳桦树,岳桦树下还生长着一些草本植物,例如:小叶章等,再往上,大致走到2100米以上,这里主要分布着一些苔原植物,例如牛皮杜鹃等。(ppt呈现不同高度植物种类,突出高度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特点不同)。

师: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苔原带。

师:长白山苔原带年降水量700mm左右,苔原带植物,多匍匐生长,且植株生长缓慢。多呈丛生状,根系发达,地下部分多于地上部分。具有旱生形态,植物叶片多革质。(ppt配以图片、文字)这里我们解释一下革质叶片,(所谓革质就是叶片的一种类型,角质层厚并带有光亮,仿佛皮革,所以称叶革质)

师:请同学们据此推测一下牛皮杜鹃生长地环境特点(海拔约2000米以上环境的特点),给大家1min时间。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4min

生: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海拔高,气候条件肯定比较恶劣。我们观察到这里植物矮小,多匍匐生长,外观常呈丛生状,地下部分多于地上部分,说明当地风 力 大,这种特征是为了减少受风面积。植物生长缓慢,说明当地的气温较低,且土壤肥力弱,土层应该比较薄,不利于植物生长。革质叶片,具有旱生形态,说明当地环境比较干旱,通过材料,我们知道长白山苔原地区年降水量并不少,但为什么这里具有旱生形态,只能是这里风大蒸发强烈、土壤透水性好,土壤保水能力差。

与低温、强风、土壤肥力差,土壤透水性差等环境条件相适应,牛皮杜鹃等苔原植物呈现了相应的形态特征。

师:因此,植被对地理环境具有一个指示作用,地理环境也会影响植被的生长。(板书)

师:沿着长白山往下走,苔原带下部分布着大量的岳桦林,岳桦林内,我们可以发现:有高度较高的乔木树种岳桦,岳桦的树干呈现灰白色。岳桦树下还有一些高度在1m左右的小灌木,小灌木、岳桦树下部还分布着大量的草本植物,小叶章就是其中一种草本植物。

师:我们知道,不同的高度范围内,光照量不同,由于不同种类的植物需要的光照量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不同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这样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常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师:我们发现岳桦林内的垂直结构非常简单、树木的高度也非常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师:自然植被高度、物种数量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规律: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师:沿着高度往下走,由于热量、湿度等差异,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呈现出不同的的植被景观。我们依次还会看到:山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现在,我们的位置已经来到了山脚下,长白山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因为这里属于温带地区,所以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我们沿着长白山所在纬度地区,往南北走。我们在不同的纬度地区也看到了植被类型的差异。

师:在长白山所在纬度地区的北部,我国的一些较高纬度地区,主要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与温带之间的区别是:亚寒带与寒带之间的区别是: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亚寒带针叶林。

师: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气候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因为我们气候还没有学,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里冬季漫长寒冷,温度低,植物生长缓慢,主要是一些针叶树种。我们直观感受一下亚寒带针叶林的景观情况。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大家看视频过程中,观察亚寒带针叶林植物物种数量、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师:我们沿着长白山所在纬度地区往南走,我们观察到沿途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树种多是阔叶树种,叶片多宽薄、纸质,有纸这种质感,一般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这种植被类型,我们称作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偏多。

师:例如:银杏

师:我们继续往南走,我们又发现沿途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沿途看到还多是阔叶树种,只是这些叶片能够一年四季保持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这种植被类型我们称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无明显干季。

师:例如: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树种。

师:我们再继续往南走,我们又发现了沿途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区。

师: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丰富(具体数字突出种类丰富)、由于终年高温、降雨量较多,植物垂直结构复杂。

师:我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板根现象: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一种特殊现象。

绞杀现象:和滴水叶尖。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特殊现象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是否有关系?给大家2min时间。

师:板状根主要起到支撑作用。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年降水量较多,终年高温,因此植物的高度较高。地上部分较庞大,但是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为了支撑庞大的上部,因此形成了板状根。

且由于热带雨林竞争激烈,这种板状根也可以充分吸收水分。

师:绞杀主要就是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数量较多,为了争夺水分和养分而逐渐形成的。

师:滴水叶尖主要是为了排水。热带雨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这种叶的形状有助于排水,避免叶面积水,因为叶面积水,会造成苔藓等植物的生长,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且叶面积水,相当于这里放了一个凸透镜,热带雨林地区光照强度大,避免被日光灼烧。

师;因此,还是刚才我们说的植物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植物的生长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植物是非常“聪明的”。

师;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热量逐渐减少,植被类型也不同

师:沿着长白山所在地区往西走,我们也发现了植被类型的不同。长白山所在地区它的主要植被类型是森林,再往西,由于距海越来越远,水分减少。当水分减少到不能支持森林生长的时候,逐步就被草原取代,水分更少的地区,就主要分布着荒漠。

师:这里的草原,由于属于温带地区,所以这里是温带草原。例如:呼伦贝尔草原,除了温带草原以外,还有热带草原。世界范围内,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南北两侧。热带草原分为干湿两季,湿季植物生长茂盛,干季植物枯萎。

师:再往西,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荒漠地区,这里属于温带荒漠。

师:荒漠地区是否没有一点生机?

生:显然不是。荒漠地区仍有少量的植物生长。例如:骆驼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形态特征,思考其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发现,它的根系非常发达,甚至可到地下几十米。地上部分较短。

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庞大的根系是为了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矮小的地上部分有效地减少了水分,使其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下来。干旱地区,风力大地上部分比较矮小,也有利于减少受风面积。

师:这里还是说明了植被形态特征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师: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内蒙古新疆等小部分地区,原来不是荒漠的地区逐渐变成了荒漠地区,出现了荒漠化问题。这是近年来,人们较为重视的生态问题。如果我们通过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来治理荒漠化问题,会造成何种后果?

生:首先,种植的高大乔木很难存活。其次,种植区本身就比较干旱,生态环境比较       脆弱,高大乔木与当地植物争夺水分,会加重荒漠化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理一些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情况,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反思】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阐释

很多学者认为“大单元”和“大概念”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两个关键词。为了弄清楚“大单元”“大概念”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我借助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章,李春燕在《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这篇文章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所谓,大概念又分为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不论是哪一种,大概念通常指数量很少的几个顶层概念。这几个顶层概念之间的界限模糊。所谓“单元教学”,它更偏重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基于学生体验为中心的教学,它非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或者是某一学科的某一片段。它更强调广泛地组织教学。大概念更偏重于一种思想方法。“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李春燕等认为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核心在于确定单元组织核心、梳理概念体系和确定教学设计的思维展开路径。确定教学设计的思维展开路径有两种,一种是逆向教学设计:目标——评价——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思维展开路径目标——教学——评价。另一种是从具体教学内容中建构地理概念图,从具体的地理概念中抽出几个地理核心大概念(区域认知等),之后设计与核心大概念匹配的教学评价目标。林培英等也认为大单元教学是围绕某一教学主线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条教学主线可以是真实情境、特定问题和地理知识等。很多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并不是单一主线,而是借助真实情境,以解决特定问题为核心,渗透地理知识,基于此,很多一线地理教师设计了大单元教学的相关案例。

二、教学思路设计与反思(植被与土壤为例)

地理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是要求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些关键能力一定是需要借助真实情境才能体现的。真实的情境是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地理知识等也是融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实情境在一线地理教学中具备重要教学价值。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真实情境以其教学片断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为大单元教学助力。

植被和土壤这一单元,我首先归纳出了几个具体的地理概念:植被与环境、植被类型水平分布(不同纬度带)差异、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差异、不同土壤的蓄水、保水性能等。接着从这些地理概念中抽出上层地理核心概念,我认为这个核心地理概念是地理综合思维,地理综合思维主要是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综合。要素综合是基础,地方综合是落脚点,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离开了地方综合就没有任何意义。抽出了核心概念之后,我把教材中的相应知识内容与核心概念之间进行了对接,来确定我的教学思路。

第一次教学思路:以小叶章入侵苔原带为问题线索,构建真实情境,分析入侵前(借助苔原植物的生长特点推测苔原带生长环境特点,侧重于渗透要素综合、地方综合,与本单元中的环境与植被相关内容对接),入侵中(苔原带环境变化)、入侵后(入侵物种对本地群落的影响(土壤、植被等),对接教材中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思路与后面的植被类型分布等相脱轨了。

第二次教学思路:以长白山地区为核心,由山顶至山下,由长白山所在地区往南北走,以长白山所在地区往西走,三条旅行线路,沿途观察植被类型的差异,思考这种植被类型差异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沿途会选取某些特定区域,将视角放大到这些区域,思考其植被类型特点与当地环境之间的联系,侧重于突显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等。

关于植被与土壤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否真的符合大单元教学以及如何让它更好地符合大单元教学,仍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还有另一个需要深入反思的内容:植被这一节建构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我需要反思:该真实情境是否会助力大单元教学,以及如何助力大单元教学?

                                               

【教师评课】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通学生参与,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