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 6章第 1 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的周期性,以植物细胞为例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意义,其中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丝分裂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 DNA 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1)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平均分配的以及意义;(2)简述细胞增殖的周期性,分析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平均分配的;(3)构建有丝分裂染色体动态变化的模型,提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多细胞生物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视频导入,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由受精卵一个细胞发育成多细胞的个体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引出细胞增殖的概念。细胞增值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由此导入染色体复制过程,通过学生活动,模拟一条染色体复制再分裂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活动,点明细胞增殖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还可以继续再分裂,构建细胞周期的概念。
对于有丝分裂的过程,以一条染色体的变化为主线,构建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通过设计活动:复制→螺旋化后的染色体如何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以复制螺旋化的毛根代表染色体,学生同伴合作模拟染色体均分进入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染色体平均分配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移向细胞的两极。染色体移向两极的过程需要借助细胞的什么结构?通过荧光标记的真实视频引导对前面的推理过程进行验证,学生在模拟、推理和事实过程中体会“有丝分裂”含义。由此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其他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观察动画过程,描述分裂过程中细胞的其他变化。最后学生阐述有丝分裂的意义。
点评:
皋磊:从一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到多条染色体以及细胞结构的其他变化,逻辑性强,活动设计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学内容组织和编排上将细胞周期放在最后,一条染色体行为变化的主线更突出为好;生物课堂讲究科学性,设计活动时以简约达到目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