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
历 史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3.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家族,一直充当着中国社会的基石。经过后世汉、宋等朝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民间以男系血统为中心,以家国观念为文化核心的宗族共同体长期存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生活。其制度渊源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分封制 D. 郡县制
2. 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作制度从以休耕制为主转变为以连年种植的连种制为主,汉代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连种制推广( )
A. 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
C. 与精耕细作技术推广紧密相关 D. 推动北方小农经济加速形成
3. 考查先秦至两汉时的选官方式,或为世袭,或为推荐。世袭重血缘、出身,推荐则重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薄阀”(门第、出身)和“状”(才德),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 )
A.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和客观 B. 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
C. 门第作为唯一的选士标准 D. 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4.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这反映了( )
A. 晚唐时三国历史已妇孺皆知 B. 《三国演义》影响了百姓历史认知
C. 理学价值观念促进小说繁荣 D. 故事流传影响《三国演义》成书
5. 美国学者白彬菊在查阅了数千份奏折后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乾隆对军机大臣的提议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很少使用否决权。”这一发现可以佐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
A. 提升了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效率 B. 加强了对皇帝权力的约束
C. 强化了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机制 D. 有利于协调皇权与官僚权力
6. 据估算,19世纪中期的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长期维持在每年4 000万两白银左右。读下表中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不含内战),据此可知( )
战争费用 | 战争赔款 | 支出军费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 960万两 | 约4 000万两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 600万两 | 约4 000万两 |
A. 财政困难导致两次鸦片战争最终失败 B. 赔款减少源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 预示洋务运动面临启动资金严重不足 D. 外国列强已经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命脉
7.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试图将儒学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民间推广开来,始终未能获得成功。至清朝后期,康有为试图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构造出一个完备的孔教体系,谭嗣同等人把康有为誉为“孔教之马丁·路德”。由此可见,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 以民主科学精神重塑民族精神 B. 借助传统文化排斥西方文化
C. 努力建立资本主义的儒教中国 D. 纯属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幻想
8. 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若干数据:
类别 | 年份 | 情况 |
注册工厂 | ||
1903~1908 | 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21.1家 | |
1913~1915 | 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 | |
1916~1919 | 平均每年注册高达124.6家 |
工业投资额,
1913,为4 987.5万元
1920,达到1 552.1万元
现代工业,1914~1920
轻工业(面粉、卷烟等),1914~1920,平均年增长率为13.8%
重工业(钢铁、采矿水泥、机器制造等),1914~1920,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辛丑条约》及新政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B. 一战期间和战后两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
C. 这一阶段的轻、重工业实现了较为均衡发展 D. 列强卷土重来未能阻止民族工业持续地增长
伟大的反“扫荡”
《新华日报》1940年11月24日2版
9. 清末民初,舟山妇女的发型披髻如蝉翼,曳于脑后,谓之“假后鬓”。后改为蝉翼缩短,俗称“真后鬓”。继而学大都市沪上之风,改为蟠髻,谓之“上海头”。辛亥革命后加髻前额,谓之“兴汉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妇女走在“断发易服”的前列
B. 民主思潮左右当时民俗风情变化
C. 都市生活方式迅速扩展至乡村
D. 妇女发型变化往往流露时代气息
10. 观察右图所示的时事漫画,对其时代背景及内涵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八路军正在进行百团大战
B. 重在讴歌正面战场的抗战
C. 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D. 华北军民的抗战非常艰难
11. 1951年2月,“一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提出了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初步统一了认识:“如果不建立和发展钢铁、能源等部门,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支持,都是办不到的。”这表明( )
A. 经济建设方针照搬了苏联模式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国情
C. “一五”计划建设重在发展轻工业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初步基础
12. 1957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香港问题》讲话中指出:“香港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社会主义化,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港澳的同胞不要担心前途,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这一讲话反映了( )
A. “一国两制”政策有深远历史背景 B. 中国默认香港地区现存统治秩序
C. 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远未成熟 D. 香港地区只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3. 《谷牧回忆录》记载:“会议期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同志赶来北京,经她提议并报请国务院领导同意,增列江苏的南通和连云港。”该会议直接推动了(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B. 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开放
C. 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14. 时人记载:“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
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的雅典( )
A. 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开放
B. 民主制度突破阶级局限
C. 出现了万民法体系的萌芽
D. 基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
15.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处,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读右图,结合背景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经济发展倒逼政治改革
B. 工业资本干预国家政权
C. 责任内阁制度远未完善
D. 议会制度日益走向完善
16. 在19世纪前60年里,美国就业总人口增长了4.85倍,农业和渔业就业人口增长了3.2倍,矿业增长16.6倍,交通运输业增长4.6倍,服务业增长14.9倍。制造业从1810年到1860年增长了19.4倍。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扩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到来
C. 蒸汽轮船的发明 D. 众多产业部门的发明创造
17. 某科学家发现了由原子振荡产生的能量是突然的、不连续的喷射。马特森认为他的主张“粗暴地破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正统信仰”。该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18. 在俄(共)布十一大会议上,列宁作报告说:“同农民群众,同普通劳动农民汇合起来,开始一道前进,虽然比我们所期望的慢得多,慢得不知多少,但全体群众却真正会同我们一道前进。到了一定时候,前进的步子会加快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速度。”这一认识( )
A. 成为革命中巩固工农联盟的理论基础 B. 背离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原理
C. 旨在巩固苏俄新经济政策理论和实践 D.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试图摆脱传统的英美两国密切合作模式,淡化英美“特殊关系”,华盛顿也比以往看淡了与英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提倡建立英美两国之间的“自然关系”,美国开始加强与德国的联系,而且侧重于同整体欧洲共同体打交道而非英国一个国家。推动这一时期英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国际环境是( )
A. 英国开始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 美苏关系正常化,“冷战”趋向缓和
C. 传统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严重分化
D. 动荡局势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 “全球化背景是美国实现其霸权战略的内在约束。全球化所造成的全球性问题无论从其根源、作用、影响和其治理上看都已经超越了任何国界,也超过了任何单个国家的能力。……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国际机制和制度,成为全球治理的适当方式和途径。”该材料作者意在说明,全球化( )
A. 呼唤国际政治新秩序 B. 限制了美国的全球扩张
C. 要求全球治理一体化 D. 无法克服所造成的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 (13分)我国早期城市化几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致而言,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如东南两浙等地——城市发展水准相对较高,市区“溢出”现象自然更为普遍一点。而西北、西南边境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都市发展就较少溢出城墙。但在这样的估计之中,仍须考虑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即城市行政地位不可忽视的作用。北宋吴江县与南宋上杭县,两城都位于东南地区,当地城市平均发展水准可谓最高,但前者仅“民屋数百间,蕞然沙渚之上”,后者只有人户百余家。而在城市平均发展水准相对较低的地区,如前述北宋陇西地区的秦州,作为秦凤路路治,“闾井日繁,民颇附城而居”,以致城外居民与屯营“几万家”。又河东路路治并州(太原),城南草市有“民户二千余”。位于宋辽边境的雄州,为边境军事重镇,且为宋辽通商榷场所在地,驻军众多,民众云集,以致“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
材料二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明)嘉靖—万历时期 | (清)乾隆—嘉庆时期 | 资料来源 | |
苏州府 | 44 | 90 | 《苏州府志》 |
松江府 | 44 | 107 | 《松江府志》 |
杭州府 | 44 | 104 | 《杭州府志》 |
嘉兴府 | 28 | 40 | 《嘉兴府志》 |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城市化的基本成就和特点,指出两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策背景。(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趋势,简析导致该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4分)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制约我国早期城市化未能取得更大突破的基本因素。(3分)
22. (13分)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而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看,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新思想的传播、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分化互动,都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源。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学生沿途散发学界宣言,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政府方面的这一连串举动,使学生倍感失望,北京学生乃决定自5月19日起开始罢课。学生罢课之初,曾上书表示罢课之举是暂时的行为,若政府能对同学的要求有一个满意的答复,罢课行为立即中止。学生在罢课之外更组织演讲团,四处演讲、抵制日货,同时组织了护鲁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以备抗御外侮之需”。
——摘编自欧阳军喜《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
材料二 (六月初上海)当罢市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许多工人变自动罢工了。“六三”以后的大罢工中,工人们纷纷联合起来,为着统一的斗争目标,举着同盟罢工,空前突破了行会、帮口的狭隘观念。对于买办破坏罢工的企图,工人们更是坚决地进行了斗争。他们要求“格政府之心,救灭亡之祸”、“永不启用”卖国贼,“工届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三罢斗争实现后,爱国斗争形成燎原之势,山东省便有三十多个城市卷入斗争中来并波及农民群众、军队士兵。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初期的特点,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新发展。 (4分)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转折点”这一论断加以简要说明。 (3分)
23. (14分)自启蒙运动以来, 对启蒙之本质内核——理性的探讨一直都未间断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理性主义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特别是哥白尼革命的科学精神中继承而来的。理性被17世纪的理论家解释为永恒普遍的人性,是合乎自然的东西,人性、自然与真、善、美是统一的。启蒙运动是在更高的理性基础上进行的。启蒙思想家们判别“理性”的标准包括自然规律、人本主义观念、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以及推崇经济自由的原则。文艺复兴时代争取个人解放,启蒙时期争取普遍自由,创造美好的社会制度成了众望之所归。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二 恩格斯曾指出,在现实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启蒙思想家所构思出的美好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马克思认为,启蒙思想家由于对自我理性的绝对信任, “怀着启蒙的骄傲”,必然会走向一种随心所欲的唯心主义境地;启蒙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本质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启蒙思想中关于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观念, “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摘编自程鹏宇、叶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观及其当代启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理性观”的发展,简析其成因。(5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观”提炼观点,并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方面进行评析。(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商鞅变法推行法治,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商鞅的眼中,严刑峻法是保障他实行富国强兵道路上的卫兵。 他本人就亲口说过:“刑生力,力生强。”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把全国居民编入户籍,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同法治罪,“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主张重其轻者,以刑去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公孙鞅甚至对随便倒垃圾的人也要治以重罪,处以黥刑,对盗窃牛马者更是重判以死刑。
——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材料二 流风所被,至汉时关西诸郡“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足见商君“壹赏”之成功。……而政治之直接效用为维持秩序而非推进道德……主张以法令为政治生活中唯一之标准。此外一切私议善言悉在摒弃之列。……以仁义无用而不悟明君难得,于是发为君本位之法治思想,徒为后世枭雄酷吏开一法门,而卒不能与孔孟争席。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概括其法治的主要措施。(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法治措施的实践效果。(4分)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厉行法治的经验教训。(2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詹天佑、牛顿是近代中外杰出科学家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在牛顿以前很久,已经有一些有胆识的思想家认为,从简单的物理假说出发,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应当有可能对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爱因斯坦文集》
材料二 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序》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点。(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需克服的困难,指出其技术创新。(4分)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研特点不同的社会原因。(2分)
高三试卷讲评课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课是高考备考过程中的重要课型,就高三而言上好讲评课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考试效果及整个复习备考的效果。结合本次开学第一课,就高三备考中如何做到试卷讲评课的高效优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节高效优质的试卷讲评课,是让学生普遍性的学有所获。整个教学过程应进行大容量、广角度、深层次的讲评,使同类问题规律化、解题思路最优化、思维角度发散化。
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评课中必须优化教学流程结构。
第一步:自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考试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更容易形成个人的观点。因此讲评课上,更需要学生自查自省,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错题,分析错因,是知识问题(如答不出或答错),还是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或表述不清)﹔是审题失误(未看明题意和答题要求),还是技术性失分(如错别字或笔误等),通过错因分析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只有给学生以深刻反思自己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吃透错题所在知识板块,才能转化固有认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步:相互交流。
讲评试卷时,教师搭建好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当然,学生展示的不一定要正确的解题思路,可以是错误的思路,也可以是各种假设。在交流中便于教师捕捉学生的思维方式、解题能力与技巧、发现知识漏洞,也便于学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火花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错误解法中寻找出知识的误区,从而加深印象。
第三步: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通过前两步学生的自省与交流,学生已经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要根据试题的分析数据,重点讲解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及能力要求高的试题。客观题讲评中要将涉及到的知识讲深、讲透,并将没有反映出来的知识加以延伸,扩展,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对于错误率较高、问题相对集中的试题,不但要重点讲解解题思路与技巧,更要通过改变题干、变式练习等方法来反复演练试题体现的知识点与能力,力求达到讲评一道选择题,激活一串知识点。
主观题的讲评最好的手段是使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便捷,规范学生答题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从近三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来看,明显呈现主观题材料化的趋势。首先通过展示题干,介绍命题者的考核意图,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试题所呈现材料与情境的核心内容,全面确定其中的有效信息,根据试题分析信息的来源,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其次是引导学生搞清试题的设问以哪部分教材知识作依托,命题反映的能力特点与教材的关系,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增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通过逐层分析材料而生成答案。最后,进行典型个案分析。通过大屏幕显示,进行现场讲评,师生共同分析,鼓励答案中的创新性、寻找并解决存在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分析和整合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思考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由接收到吸收的过程,这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
第四步:反馈巩固。
试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一次讲评后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而且讲评主要针对的是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个性问题只能个别解决。针对共性问题,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改头换面,是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常用途径,将试卷上的某些试题改造后留给学生再思考,教师也将学生掌握较差的知识点渗透到今后教学中,使讲评的效果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