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和图片掌握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活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运用史料探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史料实证)
3、通过阅读相关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了解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立足唯物史观的认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共合作抗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唯物史观)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全国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选自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课。本节内容上承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实行专制统治,一方面军阀混战,另一方面对工农红军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全力反“围剿”。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启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抗日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新教材将抗日战争分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和《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胜利》两课时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课共分三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侵华的暴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济南市商河弘德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学生。在初中阶段,《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用5课时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涵盖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内容看,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介绍的比较详细,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关于抗日战争的有了一定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的教学要区别于初中阶段的学习,避免简单重复。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上,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尚未形成,历史分析能力相对缺乏。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资源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学情,采用视频导入法、任务型教学法、史料分析法、问题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加强启发和引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史料分析展示、历史小课堂、播报小记者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法】
课前充分预习,完成导学案,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体现翻转课堂理念。课上根据课件展示探究任务,展示预习成果,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并积极展示点评。课下完成限时训练,及时巩固复习。
设计理念:
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教师——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放手学生探索问题,获得新知,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课前预习活动】
1、阅读第一目,梳理日本侵华的过程,并叙述成文,积极参与“历史小课堂”活动。
2、利用初中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原因。
3、阅读第二目,梳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过程。
4、利用搜索引擎,搜集抗日救亡爱国事迹并撰写小论文大家分享。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通过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史事学习,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2019年南京第6次国家公祭日纪念视频,这部视频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大屠杀。上至被俘军人,下至贫苦百姓,无论妇孺儿童皆遭到了惨绝人寰的灭绝行径,30余万的中国死难者鲜血染红了长江,染红了大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再次暴露了日本侵略者伪善,邪恶的法西斯本质。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视频,使学生认识战争残酷性和日军在南京所犯的罪行,从而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必然性和正义性。
第一幕 血雨腥风,暴行滔天
【教师活动】出示暴行整理表格,根据教材第136—137页第三框“日军的侵华罪行”,试从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分别整理日军的暴行
【学生活动】解读教材文本,梳理日军侵华期间在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暴行。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日军暴行 | |
社会 |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重庆大轰炸、细菌战、“慰安妇”制度 |
政治 | 政治“以华制华”方针,成立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
经济 | 经济“以战养战”方针,经济野蛮掠夺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概括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领域整理日军暴行,为接下来探讨日本侵华的原因作必要的铺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什么力量让日本侵略者泯灭了人性,转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单纯的军队?丧失理智而全力的配合战争的日本国民?日本的天皇制?还是国民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学生活动】生答:军国主义
【教师过渡】正是军国主义思想影响,日本在近代史上发动了2次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另一次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那么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再次指向中国?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第二幕 日军入侵,山河破碎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再次指向中国?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从各方面加紧侵华战争的准备。 ——《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整理答案,在导学案上划出关键词,找一位同学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答案,点评分析材料并出示答案
历史原因:征服满蒙,侵华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缓和矛盾
有利时机:国共内战,消耗有生力量。
国际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困境,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利用导学案提前设计历史小课堂环节,争做小老师。下面欢迎XXX同学上台为我们梳理讲述日本的侵华史实。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讲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大事记,认识到日本不仅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谋划,九一八事变之后,亦是有计划、分阶段地步步紧逼。
学生讲解
1931年 | 1932年 | 1935年 | 1937年 |
九一八事变 | 一二八事变 | 华北事变 | 七七事变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初中所学知识,准备小课堂讲课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我的课堂我做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教师过渡】首先感谢XXX同学的精彩陈述,日本从局部侵华转向全面侵华,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第三幕 抗日救亡,民族团结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活动】下面开展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133—134页第一框“局部抗战”,完成以下表格。针对日本的侵华活动,中国军民是如何开展抗日斗争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讲述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的抗日故事
日本局部侵华 | 中国局部抗战 |
九一八事变 | 国民党政府: 人民: 中国共产党: |
一二八事变 | 一二九学生运动 |
华北事变 | 中国共产党: 学生: 国民党内部分化:蒋介石 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概括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日本侵华活动不断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首先扛起爱国大旗,东北人民开始了14年抗战,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深深影响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等爱国官兵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通过杨靖宇抗日故事,宣扬爱国精神,突出家国情怀,正是中国人民这种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引领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师活动】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播报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
【学生活动】学生播报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出示中共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内容:国民党的态度的转变。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最后关头”演说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国共双方对日本侵略的主张
【学生活动】共产党: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抵抗日本侵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教师活动】根据蒙汉抗日联军-和尚连-川军抗日-华侨筹资等图片让学生感受何为全民族抗战。
【课堂活动】播放背景音乐,利用习主席讲话,总结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习近平(2015年9月3日)
教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抗战精神?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生一:面对困难不能退宿,要迎难而上。
生二:好好学习,将来为科学技术攻坚尽一份力。
生三:我们要珍希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平来之不易,要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四: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在现实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坚定目标,勇往直前。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升华情感,落实家国情怀,理性爱国。
【课堂小结】回顾看头,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中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以及日本的侵华暴行,体现出泯灭人性的兽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斗争中,体现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抗战精神,是人性的升华——血性,在兽性和血性之间,我们要回归理性。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向每一个善良的人,去宣扬和平之心;我们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吾辈自强,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了开课,这一周都在备《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通过长时间的与老教师学习、磨课与试讲,对于备一节新课,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授课内容一定要得当。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知识只有粗浅的认识,没有整体概念,对于历史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识记史实层面,所以在上课时课件的设置和内容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里预设,既充满乐趣,又富含历史思考。对于高一学生,比起知识的累积,更主要的是培养历史思维的兴趣和史料阅读的能力,让其对历史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且直观的感知,所以内容的取舍上要增加趣味性和思维量,减少硬性知识和文科班要求的灌输。
其次,课件设计一定要新颖,能够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一节好课往往是从开讲的一刹那决定的,如果开头就让学生昏昏欲睡,那整节课都会沉闷不堪,所以在课件设计上要能够吊住学生的胃口,在引导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思维训练。
最后,问题设计也极为重要。在第一次试讲本课时,尽管题材新颖、材料丰富,但由于提问过于简单,使得本课只是换了个包装的普通课,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课后通过与师父、蒋波老师、张英老师的反复沟通交流与磨课,将问题一一列出,逐条修订,才终于有所改变,渐渐能与学生发生互动,也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