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土儿》
常州三中 武晨旭
一、课标要求与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结合一些土壤实例,简单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道库恰耶夫首次将土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创立了土壤地理比较法,强调对土壤研究时要阐明土壤的特性以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例如气候、植被、母质、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等。他提出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土壤也跟着不断变化,土壤是一个动态的自然体。成土因素学说促使我在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土壤本身的特点,还将对成土因素的分析加入在学生的思考中,学生通过对气候、水文、母质、生物等因素的探究后体会到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为这次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节课还以体验式学习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欣赏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1:说出土壤的定义与组成,理解定义中“肥力”的相关概念,辨别“土壤”和“土地”以及有机质含量多少与肥力高低的关系,明白土壤中有机物的组成及特点。学会从图片、视频、实地观察中分辨土壤,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
目标2:从颜色、质地、剖面构造三个方面观察土壤,理解砂土、壤土、黏土的特性及原因,能够结合实例进行正确的土壤类型划分并描述其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目标3:结合实例说出颜色、质地类型、剖面构造特点等,并根据这些条件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总结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其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教学重难点
通过图片、标本等观察土壤的基本特征;利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了解中国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目的 |
导入环节 | 介绍社稷坛:如今的北京高楼林立,拥有上千万人口,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这样一个现代化都市中有一个古建筑群永远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就是——紫禁城。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于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决定。 在永乐元年,蒙古军队不断侵扰我国辽东,为了国家安全、百姓安危,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根据营建国都规制中的“左祖右社”将社稷坛修建于大殿的右边,社稷坛是朱棣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所建,在社稷坛的表面覆盖有土壤,这些土壤取自国家五个方位,以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思考】 ①社稷坛的“社稷”为何意? ②中国不同区域的土壤是否不同? | 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教学情景。 |
新知建构 1.土壤 | 【故事承转】朱棣派遣锦衣卫去收集五色土,出发前锦衣卫找到国师做好知识储备。 【提问】 1. 土壤是什么? 2. 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什么? 【思考】 1. 土壤是土地吗? 2. 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就越高? 【知识拓展】 1. 土壤肥力: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2. 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和腐殖质。 | 【提问】 1. 答: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思考】 1. 答: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之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2. 答:有机质含量只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 通过讲解肥力、有机质、腐殖质等概念,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土壤。问题的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
新知建构 2.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3)土壤剖面构造 | 【提问】当我们了解完土壤的基本知识之后,到了野外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土壤? 【承转】土壤颜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大地上存在各种各样颜色的土壤,颜色是我们认识土壤最直接的依据之一,颜色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土壤的形成过程和肥力水平。 【提问】土壤质地是什么?能通过什么感觉土壤质地? 【知识拓展】 1. 土壤孔隙:容纳水分和空气,也是植物根系伸展,动物、微生物活动的地方。 (1)大孔隙多代表通气性、透水性强。 (2)小孔隙多代表通气性弱、保水性强。 2. 气候与微生物 (1)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干热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在分解有机物,保肥性差。 3. 土壤含水量与耕作难易 (1)土壤含水量高,土壤黏着性强,土壤难耕作。 (2)土壤含水量低,土壤黏着性弱,土壤易耕作。
| 【提问】 答: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来观察土壤。 答: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为土壤质地,可以通过触觉感知。 【小组活动】 阅读书中“砂土”、“壤土”、“黏土”小字内容,并结合补充的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合作总结土壤质地与土壤特点的关系。 | 通过引入土壤孔隙、气候、含水量等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分析“砂土”、“壤土”、“黏土”的特点,而非生硬告知学生相关知识点,利于教学的进行与学生的理解。 |
实例分析,以五色土为例,了解五色土的成因与特点。 | 【故事承转】: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锦衣卫的脚步,一起去寻找五色土。 【思考】 五色土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 1. 黑土 形成原因: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夏秋多雨,草本繁茂,大量的有机残体进入土壤,而漫长的冬季使得微生物活动受限制,有机质分解缓慢,以腐殖质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土壤之中。 2. 白土(盐碱土) 形成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蒸发大于降水,大量携带盐类的地下水蒸发上升,盐分不断积聚在地表。 3. 黄土(黄绵土) 形成原因:母质为黄土,由于干旱少雨,有机质积累少,肥力水平低,但土质软绵,透水性好,易耕作。 4. 红土(红壤) 形成原因:南方降水丰沛,土壤中矿物质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可溶性盐类向下运移,而铝、铁、锰残留在土壤表层,使土体呈鲜红色。 5. 青土(水稻土) 形成原因:土壤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较多还原性物质,使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颜色呈青灰色。
| 【思考】 1. 黑土:气候、生物 2. 白土:气候、母质 3. 黄土:气候、母质 4. 红土:气候、母质 5. 青土:气候、生物 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形成,进行总结归纳。
| 通过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通过学案进行自主探索分析,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记忆。 |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五色土的寻找这一虚拟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先了解土壤的组成、特征及观察方法,再利用学案中的信息去分析五色土的成因,最后感受土壤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这节课让我体会到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将会化被动为主动,一些巧妙、有趣的设计例如“锦衣卫”与“国师”关于土壤的问答、寻找五色土的线路选择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将对于土壤原因分析的方法应用与生活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灵活多变的实践经验”,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五、评课环节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达成,围绕“寻找五色土”这一主线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很有新意,教学效果非常好。利用虚拟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教师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图片、环节的选择与设计也非常的不错。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讲授方面教师缺乏一定的节奏感,语调较为平缓,学生在长时间的接收后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尝试转变自己的风格,将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用夸张化的动作与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在课堂问题设计方面,还应关注问题设计的目的,要注重问题的阶梯型,让每一个问题及思考具有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