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拍摄微电影的任务,大致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
2.通过朗读,体悟小说传达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
完成拍摄《百合花》微电影的任务,通过选择镜头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通过小说想传达的革命年代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四、教学方法
情境任务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课前起立时改变对学生的称呼,由“同学们好”变成“各位导演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设置悬念
2.创设情境“今天我们要将《百合花》拍摄成一部微电影,在座的大家都是导演,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改编微电影”。
(二)梳理电影情节
1.在正式拍摄之前,我们作为导演,首先必须要熟悉电影的故事情节。教师ppt展示相关模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确定《百合花》微电影的情节。师生讨论,明确:第一部分是“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第二部分是“我”和“通讯员”去借被子;第三部分是“通讯员”为“救人”而牺牲;第四部分是“新媳妇”给“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2.通过对电影情节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本部微电影的主人公是?(学生回答:年轻通讯员)
(三)重点拍摄主角相关镜头,抓住细节描写‘
1.教师布置任务:“你会围绕主人公拍摄哪些镜头,并说明理由。”
2.教师给予相关任务支架,介绍相关知识:镜头可以分为远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拍摄微电影必须不能脱离文本,要依据文本进行。
3.教师进行示范:选择第六段“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本段可以先拍摄“一前一后,保持丈把远距离”的远景,再拍摄通讯员根据我的速度,或大踏步向前,或摇摇摆摆的近景。拍摄这一镜头的原因是本段体现出了年轻通讯员的羞涩拘谨,以及细心体贴的性格,同时表现出了“我”对通讯员此时的情感是“起了兴趣”。
4.学生讨论并说出相关段落,讲明拍摄哪种镜头,以及讲明理由。通过各位导演的阐述,师生明确:(1)年轻通讯员是一个羞涩的、细心的、英勇无畏的年轻小伙子;(2)“我”对通讯员有一定的情感变化,从生气到起了兴趣,再到爱上,以及最后的敬佩。
5.通过各位导演拍摄的特写镜头,教师明确这是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两个干硬的馒头,以及三次写挂着的布条,四次写到百合花被”等情节,这样的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年轻通讯员的形象,以及互相传递的情感。
(四)补充相关背景,进行总结
1.通过学生对于镜头的拍摄,以及通过细节描写的认知,梳理了年轻通讯员形象与“我”和“新媳妇”对年轻通讯员真挚的情感。
2.教师补充作者茹志鹃与那个革命年代的相关背景,通过“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这段的朗读与研究,结合文本,体悟作品传达出的革命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本节课主要围绕主人公年轻通讯员拍摄相关镜头,但一部优秀的电影绝对不是只有主人公一个人,请各位导演围绕“新媳妇”与“年轻通讯员”拍摄相关镜头,充实电影。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多次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情境任务的设计,因此本节课我也对《百合花》进行了拍摄微电影的情境任务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做导演拍摄电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事实证明课堂效果不错,说明情境任务的创设确实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本次情境任务设计得还不够优秀,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
1.情境要真实
本次让学生做导演拍摄微电影的情境任务虽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如果是真正让学生做导演,就现实情况来说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学生对于如何拍摄以及为什么要创设拍摄微电影这个任务不太了解,部分学生就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情境任务的创设必须是符合所有学生的真实生活的,让学生不敢到陌生的,这样才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供任务支架
拍摄电影是专业的任务,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教师必须要事先给予学生相关的完成本任务的知识,即学习支架。虽然我在课堂里也进行来镜头相关知识的补充,但这个补充不专业且不深入,所以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应该如何去拍摄镜头。因此我觉得可以提前给学生制定相关但学案,呈现相关的电影拍摄知识,并举出实例,这样在课堂中学生更能深入到任务中。
3.情境任务要贯穿课堂始终
本节课的情境任务设计出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流于表面,只在开头和结尾呈现了一下,并没有贯穿课堂的始终,中间的教学完全就是文本解读,与拍摄电影的任务没有关联。情境任务是为了调动学生真正的学习主动性而设计的,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学生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情境是不成功的。真正的情境任务应该是一节课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时刻将情境任务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情境任务才能真正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