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第一学期每周一课12.15(朱冬健)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冬健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朱冬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第二单元,整个单元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从而理解绘画带给人带来的美感。本课从中国传统绘画入手,简述其历史演变过程,慢慢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目的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思路

本课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演变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中国绘画的精神世界。从原始绘画开始逐步过渡到成熟艺术作品的形成,然后以中国画表现题材的三大画科为主线,分别就不同时期的重要画家及作品进行讲解,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最后总结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和人物。领会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能够比较、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及时代特征,掌握中国画的技法特点,并能独立分析中国画的类别与特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赏析中国画,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在对中国画的欣赏与评述中,感受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提高审美修养,分析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中国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认识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画作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

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色、使学生领会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图片导入。

多媒体出示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图片对比。

思考:是什么造成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绘画作品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展开思考,思考不同文化根源各自的文化宗教哲学等因素影响下,东西方文化呈现差异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 中国画的产生和内涵

(一)(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中国绘画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2、中国绘画与中国画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二)结合教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特点以及不同种类的中国画技法。

1、结合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欣赏体会《人面鱼纹盆》《人物龙凤图》《鹿王本生图》作品的图像之美,感受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2、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种类、含义和概念。

3、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

4、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三)中国画的含义和种类

1、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2、题材内容: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欣赏,使同学们体会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像之美。不同种类的作品,如:岩画、壁画、彩陶、绢画、帛画等。都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多学科知识相结合,探究中国画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点:通过探讨这些绘画作品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中国绘画的功能与表现的关系,理解中国绘画产生的原因。

环节 中国画的重要特征:

(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体现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溪山行旅图》的视频片段,对比《寒江独钓图》

提问:你觉得那副作品好,好在哪里?你更喜欢哪一幅作品?

教学设计意图:在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基础的审美判断概念,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的特点及表现方式

(二)人物画

1、提问:人物画注重怎样表现方式?对比两幅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太白行吟图》分析人物画的题材内容。

2、观看《韩熙载夜宴图》,进一步体会顾闳中高超的绘画技艺。

3、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既要描绘物象又要体现内在的精神。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技法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国画作品的程式和意蕴。学生大胆分析,结合所学的语文、历史等知识,做到多学科综合,充分理解艺术表达的真谛。

(三)花鸟画

提问:由写生到写意,体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怀?

《芙蓉锦鸡图》与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对比。

1、请同学们帮老师介绍朱耷,为什么他能画出做样的作品?

2、中国花鸟画创作的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设计意图: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作品的颜色、构图到笔墨技法,从形式意蕴到分析画家的创作背景,层层深入使学生感受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体会中国程式与意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互相听取意见,体会不同的思考方式。

总结

本课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的鉴赏,梳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了解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让同学们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本课目的。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目的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掌握中国画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传统绘画的历史脉络清晰的认识,最终使我们对经典作品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了解其艺术特征,感受其艺术魅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喜欢创新,喜欢独具匠心,具备一定的美术的鉴赏能力和美术语言的分析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既缺乏一个整体感受和认知,更缺乏对中国画的深入认识,艺术基础不是很扎实。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尽量互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着重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色、使学生领会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认识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画作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2020.12.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