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成琪
学习目标:
1.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思乡之苦。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了解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了解李煜词的成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诵读全词,我们不难发现,李煜三次发出诘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学校举办诗词鉴赏大会,初赛现场,考官请选手针对李煜所诘问的内容向李煜写一封名为李煜,我想对你说……的回信,请你以选手身份向李煜回信。
同学们,要想写好这封回信,请大家先弄清楚,词人都是向谁问的?为什么词人连续三次发问?词人每次发问到底在问什么?词人问的结果如何呢?词人又是怎么问的?我们带着这样一个思路再次诵读全词,以表格的形式感同身受,体悟词人当时的心境。
诵读体味
知人论世(补充文学常识)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回答问题。
一问:(问天地)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词人希望它快快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对自由的向往、囚禁之苦。
艺术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虚实结合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虚)-(实)
二问:(问岁月、问故国)
1.往事指什么往事?
往事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往事之叹。
2.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有什么意味?
“又”字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天气由暖转凉,自己归来后又过了一年,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艺术手法:
对比、虚实结合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实)-(虚)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应字和只字有什么意味?只是朱颜改?改了什么?
应字表推测,离家之痛;只字表惋惜,亡国之恨;改变的不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容到忍辱蒙羞)。——物是人非、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艺术手法:
对比
雕栏玉砌-朱颜改
(不变)-(变)
物是-人非
三问:(问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艺术手法:
设问、比喻、夸张
化抽象为具体的抒情方式
愁情-江水(愁之悠长、浓重、延续)
(由学生针对每一次发问,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 二问:往事知多少? | 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 |
向谁问的? | 春花秋月(天地) | 逝去的岁月、故国(雕栏、玉砌) | 人 |
问了什么? | 阶下囚生活何时结束 | 多少往事难以忘却 | 多少愁苦 |
为什么问? | 亡国奴 | 阶下囚 | 愁苦难以排解 |
问的结果如何?(抒情) | 对自由的向往,亡国之痛 | 往事之叹,故国之思,物是人非 | 无人应答 |
怎么问的?(手法) | 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 对比、虚实结合 | 直抒胸臆,设问,比喻,夸张 |
知识补充
李煜的艺术成就:(比较阅读)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峨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探讨交流:请你就李煜的诘问内容,写一封名为李煜,我想对你说……的回信。
《虞美人》教学反思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后的一篇抒发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婉约词。本课以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思乡之苦,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了解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为学习目标,通过诵读法引导学生了解李煜词的成就,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关于本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思辨阅读与形象思维并重
本课以“学校举办诗词鉴赏大会,初赛现场,考官请选手针对李煜所诘问的内容向李煜写一封名为李煜,我想对你说……的回信,请你以选手身份向李煜回信”为情境进行导入。这一情境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吸引至李煜在词中的三次诘问,让学生从李煜发问与回答中有针对性地回信,将学生阅读与写作进行了勾连。但是不足在于,形象思维还是欠缺。关于一首词的导入形式可以有上千上万种。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可以参考借鉴深受观众欢迎的《经典永流传》的诵读或吟唱的形式进行。在一遍遍的诵读或吟唱中层层体悟词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有了更加丰富多样且内涵精深的形式辅助教学,那么对《虞美人》艺术手法的探索、对李煜词的成就的评价这样一些思辨性阅读就更有深度,整个课堂也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二、真正实现以学习小组促进深度学习
本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小组讨论,保障了小组讨论的实际价值。但是学习小组的讨论机制还有待改善,今后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优劣势作一个小组的重组,这样的话组员之间各有所长,方便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今后要制定小组正向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借助新技术,切实规范板书
板书作为一项教师基本功能力重要的评价标准,必须引起重视。今后可以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切实规范板书,将教学思路完整呈现,也方便学生进行笔记整理。